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文摘     
《避雨》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扣住“雨”线,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设计下列问题:1.为什么发生了避雨这件事?2.避雨时姑娘与人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3.姑娘与人们谈了些什么?姑娘回答得怎样? 二、抓住细节描写,领会人物形象。如两次“站在最边上”、“不声不响”、“不再作声”、“姑娘没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喊”等等,充分体现出姑娘认真研究气象和对气象工作的热爱。 三、引导学生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文章写了一群避雨的人,这不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他们在避雨时的表现与姑娘恰好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姑娘的“有心计”。 四、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避雨     
《避雨》重点记叙了一位公社气象员姑娘避雨时的行动和语言。第一次下雨时,她“不声不响”地站在草棚的“最边上”。雨停了,大伙急着赶路,她“没有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告诉大家:“还有雨!”第二次下雨时,她“仍然站在最边上”。姑娘在避雨中的行动,反映了她爱观察气象变化的特点。第二次避雨时,人们向她“打破沙锅问到底”,她对  相似文献   

3.
《避雨》一文,作者通过对“避雨、赶路、谈雨”等事情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善于用心思考、踏实研究气象知识、有“心计”的气象员的形象。教学时可紧扣以下三个问题,逐层展示姑娘的“心计”,以探明课文的中心。一、围绕“动”与“静”审题,明“心计”在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问:①课文写了避雨这件事,大伙是怎样避雨的?②姑娘是怎样避雨的?以上问题旨意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大伙避雨时的语句:“说着笑着”,  相似文献   

4.
《避雨》一文(五年制第七册6课,六年制第九册12课),记叙了作者在路上避雨时,遇到公社气象站的一位气象员的事,赞美了一位有心计、热爱气象事业,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的好姑娘。“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抓住以下四个对比,便可剖析与展示姑娘的“心计”,揭示文章的中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避雨》(五年制第七册6课,六年制第九册12课)一文讲的是“我”在路上避雨时,遇到公社气象站的一位气象员的事,赞美了一位有心计、热爱气象事业及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的好姑娘。文章借“雨”写人,构思十分巧妙。“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这就是课文中心句,教学时可以从此突破。  相似文献   

6.
《避雨》一课,记叙一位公社气象站的姑娘和大家谈雨的事.赞扬了姑娘热爱本职工作,精通业务,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而且,文章用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思想.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带动全文分析理解,就能收到“牵—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句1、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出示问题:“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让学生带这个问题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即,“我”在去玉山人民公社途中遇到一场春雨,人们在路旁的小草棚里避雨,与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谈雨的事.2、提问:在避雨人群中,作者重点写谁?她是什么人?(重点写一位姑娘,她是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3、提问:这位姑娘是一位怎样的气象员?从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姑娘品格特点的句子来回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文中找出中心句:“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4、理解“心计”的意思,即有计谋,指全心全意做好事情.  相似文献   

7.
对话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话占有一定比重。《大纲》指出:“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段话对于对话教学同样有指导意义。现以小学语文第九册《避雨》一课末尾“姑娘”与避雨众人的一段对话浅述如下。“姑娘,刚才你怎么没走?”“我看到天上有两块黄云,那  相似文献   

8.
《避雨》节选自李准的短篇小说《耕云记》开头。作品反映的是五十年代末农民办气象的事,主人公肖淑英(即文中的“姑娘”)是人民在新时代向自然斗争中所出现的一个新人。节选部分可分为三段:—、写草棚避雨的奇遇;二、写大  相似文献   

9.
《避雨》(全日制第九册12课)一文记叙了作者去玉山人民公社的路上避雨时,遇到一位年轻的、有心计的公社女气象员的事。作者用第一人称写出了对女气象员的认识过程。“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是课文的中心句。根据课文的特点,作以下教学构想:(一)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通过阅读,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今年春天,即四月十三日,  相似文献   

10.
语文七册6课《避雨》是一篇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在一次避雨时遇到了一位公社的女气象员,她的言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写文章赞扬她对工作的热爱。作者遇到这件事,完全是偶然的。这篇课文写得这样细致入微、亲切感人,使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随机观察的能力。我在教这课书时,就是抓住“教学生学会随机观察”这个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我大体分作三步进行教学。初读时,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姑娘刚跑进草棚时,不声不响地站在最边上,作者为什么注意到她?作者看到些什么?2.姑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新大纲强调要通过语言因素挖掘文句的思想内涵。现将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的部分文句的思想内涵集纳于后,供有关老师作备课参考。①“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避雨》)——“最边上”、“刚”表现了姑娘谦让的好品质。②“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了,折断了脖子,死了。”(《守株待兔》)——这是说野兔的死完全是偶然的,目的是指出后面“守株待兔”纯属妄想。“怎么”,说明这是一件百年不遇的怪事,带有疑问色彩。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  相似文献   

12.
在那平坦的公路边,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屋。这座小土屋在暴风雨的长期摧残下,早已显得破烂不堪了。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终于,有位“眼尖”的姑娘注意到了路边的这座小土屋。于是,大家成群结队的踏着泥泞向小土屋跑去。“这小土屋该修一修了。”大家都说。“是呀,修好了还可以避避雨  相似文献   

13.
《避雨》按“遇雨——避雨——谈雨”的顺序,叙述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位年轻气象员的事,赞美她“有心计”。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两处“避雨”的细节描写。我试用了下面三种教法教学这篇课文,效果很好。 一、找·议·想 (1)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课文写哪些人避雨?什么地方避雨?后来跑来  相似文献   

14.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隽永的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随着文章情节的展开,卖伞姑娘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目中亮丽起来,高大起来。文中的有关卖伞姑娘的言行描写并不多,妙就妙在作者抑扬对比手法的运用,烘托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全文的意旨。第一处对比是一个为挣得一学期的生活费而不得不在雨夜卖伞的姑娘,却硬是为“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掉了四百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这个故事是何其撼人心扉。她心灵的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美丽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确,卖伞姑娘既弱小又高大,既平凡又高贵,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旨。第二处对比是作者先抑后扬的描写。文中写“…  相似文献   

16.
陈晓龙 《语文知识》2006,(12):37-37
本文作者用长辫子姑娘的张狂与小战士的容忍作对比,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一种“不声不响”又“惊心动魄”的高贵。对自我感觉高贵的长辫子姑娘,作者用“高傲”“时髦”来概括她的整体形象,而小战土才是他着意描绘的“高贵”形象。“红着脸笑笑”“红着脸指了指车门”“小心翼翼地挤下车,走了”.这三句话将小战士的腼腆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凸现出他的高贵,也使长辫子姑娘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17.
紧扣“雨”线展现“心计”──《避雨》教学浅谈福建/钟惠河《避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雨”为线索,写了迟雨、避雨和谈雨,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物──公社气象站的女气象员放在典型环境──春雨中进行描写,表现女气象员认真工作、热爱气象事业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8.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人们有感于心,往往显露于形,尤其是面部表情,可谓窥探内心世界的窗,故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特别注重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让人物以“貌”传神。人教社新编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花市》,就以清新流畅的笔调,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笑”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卖花姑娘的感人形象。 1.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 这是卖花姑娘的第一“笑”。笑的起因是看花的一个小伙子一句幽默诙谐的趣话:“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  相似文献   

19.
美丽心灵     
一天,一个年轻的姑娘站在小城中央说她有一颗最美丽的心灵。一大群人聚拢过来,他们都啧啧称赞她的心完美无瑕。突然,一位老妇人出现到人群前,说,“怎么回事,你的心比起我的还稍逊一筹呢。”人们以及那位姑娘都纷纷探过头去看那老妇人的心。那颗心有力地跳动着,伤痕累累。人们全神贯注地看着,不禁心生疑惑:她怎么会说她的心要美丽些呢?年轻姑娘看到老妇人那颗心的样子,笑了起来。“你肯定是在开玩笑。”她说,“把你我的心相对照,我的完美无瑕,而你的却有大块的伤疤。”“对,”老妇人说,“你的心看起来是完美无瑕,但是我决不会和你交换”。“…  相似文献   

20.
一、认识自己1.有位老和尚带个小和尚在外云游,看见一位姑娘在河边踯躅。河水太急,姑娘无法趟过。老和尚默默背起姑娘,过了河。晚上,小和尚对老和尚说:“师父,您不该背那位姑娘,这有损佛门形象。”老和尚平静地回答:“哦,是那位姑娘吧?我早把她放下了,你还背着她呢!”[写作提示]人们看别人时往往目光如炬,而转向自己时,目光却变得模糊不清。小和尚,对师父的行为耿耿于怀,却浑然不知“背”着姑娘不放的却是自己。其实,人最难看清的,恐怕就是自己了。[参考话题]认清自己和审视别人2.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于是,有事没事,专喜欢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