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悲剧是诗艺的高峰。词作为诗歌的一员,最适合表现主体的悲剧审美体验。半塘词正是王鹏运悲剧人生的写照,是其国忧家难的悲歌。他生活在“天地日流血”的晚清时期,亘古未有的变乱,国家的败亡形成了浓烈的时代悲剧氛围;命乖运蹇的遭际更增添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性时代和人生化育了他的审美心态,形成了观照世事人生的悲剧情感积淀,释放在词中,主要体现为曝怀君国,失志不遇、感逝伤离、羁旅怀乡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节日词以其沉郁的悲情意识与鲜明的悲壮苍凉之美成为稼轩词独特审美风格的表现特征之一。稼轩节日词中挥之不去的苍凉悲情源自于他的悲剧情怀与命运。  相似文献   

4.
悲剧是诗艺的高峰。词作为诗歌的一员,最适合表现主体的悲剧审美体验。半塘词正是王鹏运悲剧人生的写照,是其国忧家难的悲歌。他生活在"天地日流血"的晚清时期,亘古未有的变乱,国家的败亡形成了浓烈的时代悲剧氛围;命乖运蹇的遭际更增添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性时代和人生化育了他的审美心态,形成了观照世事人生的悲剧情感积淀,释放在词中,主要体现为睠怀君国,失志不遇、感逝伤离、羁旅怀乡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她悲剧意识的基础,同时时代也为她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和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然而,对她悲剧意识形成有更直接、更深远影响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张爱玲承传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意识,表现出对普通人特别是乱世中的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前景的忧虑与关怀,使她的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东方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意识属于审美范畴。白族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存在表明,儒家审美理想对白族文学的影响客观存在。探讨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窥管到汉、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巴金悲剧意识在其生命体验及审美体验中的反映,包括生命体验之悲剧意识,艺术创造之悲剧形象和审美体验之悲剧效应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自觉追求悲剧美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且还揭示了这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她的悲剧意识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与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伦理视野来规范悲剧的基本内涵,这对西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尼采在反对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同时.把悲剧理解为出自生命形而上学的生存游戏。在尼采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悲剧这种伟大艺术定位为一种审美的摹仿活动,导致了西方悲剧精神的没落。尼采认为,真正的悲剧艺术不是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审美摹仿活动,而是在生存痛苦的深刻体验中出自生命整体的万物欢唱。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作家,他的词凄怨哀伤,婉约清丽,得到后人的嘉赞,本文力图说明纳兰词悲剧美的基础、悲剧美的构成、悲剧美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然而她悲剧的一生,造就了其词作浓郁的悲剧气氛,故其词总是渗透出浓厚的悲剧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词作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和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及其女性身份,分析了这种悲剧意识的成因,从而揭示了李清照词悲剧意识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2.
悲剧一词广泛应用于生活、哲学、戏剧、艺术类型、审美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古今中外,研究"悲剧"的作品很多,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从悲剧含义、悲剧主人公、悲剧的本质特点等几个方面,加深对"悲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汪曾祺表层温暖轻快的牧歌式小说叙事中,深深隐藏着挥之不散的悲情。本文试图以小人物的生存悲剧、伦理道德所致的精神悲剧、历史环境所致的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为出发点,探索作品平淡温情叙事背后的悲剧意蕴。在悲剧所呈现的审美意义上,汪曾祺独具一格的悲剧观是中国传统悲剧观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完美融通与结合,它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抹杀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李煜后期词的悲剧性,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李煜后期词的悲剧特质对当代人欣赏借鉴和感悟生命悲剧,均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戏论和曲论中未提及过"悲剧"一词,但存在着大量被戏论家称作"悲愤激烈"[1]、"惨绝悲极"[1]的戏曲创作,这些"惨杀"、"苦情"戏已具备了明显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中国戏曲中的"忠义惨剧"(英雄悲剧)最接近西方古典悲剧的概念与内涵,笔者试图从题材、角色、结构、冲突等各方面分析我国英雄悲剧的内在形态与精神实质,确立中国古典英雄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鹏运悲剧意识经历了一个产生、衍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影响了他的词风,导致了他的词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悲剧观念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从西方引进来的美学范畴,它有复杂深刻的内涵,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都是它的基本概念,而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审美品格。中国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充满了对自然的抗争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具有产生悲剧意识的文化基础。但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道又有强烈的消解作用,使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20.
选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载体,它既是用以阅读的文本,又是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宋代词选作为词选的开端和尝试,其词学理论批评价值主要有四:侧艳的词体意识、崇雅的审美理念、重"当下"的接受意识和评选结合的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