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目的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搞清为什么而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而学习目的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为装潢门面而学;有人为父母或别人的意愿而学;有人为学习而学习,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到底应该为什么而学习,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则方向不明,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或者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2.
根据教育的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要素需要考虑:为什么而学,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什么,即学习内容的问题;怎样学,即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反应方式问题.其中,学习动机是首要的因素.如果学习者对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确,那么,就谈不上后两个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利用“整合”教育,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的学习动机问题谈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21世纪的文盲将是那些不能自我更新知识、不会自学的人。学习重要,“会学”更重要。然而“会学”绝非朝夕之功,它涉及的是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既有深刻内涵又有广泛外延的学习科学。按照先除病后强身的健康疗法,“会学”必须首先排除学习过程中由于人们长期轻学形成的学习障碍。“学法八戒”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障碍提出的,只要我们注意对这些不良习惯的克服和相应优秀品质的养成,就一定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达到“会学”之目的。一戒学而不明学习积极情绪的强弱与学习的目的性密切相关。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  相似文献   

4.
一、“因教而学”的理论归属   近来有学者提出“因教而学”的主张。所谓因教而学,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认识教师教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1]。“因教而学”可以看作解决教与学相互适应问题的一种思路,也是关于在教育情境中如何学习的一种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备向教育者论述教育活动的规律,培养聪明的受教育者,“因教而学”是值得列为其中的命题。   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仅教…  相似文献   

5.
总有文章散见报端;总有稿费收入囊中,总有人好奇地问起,你发表这么多论文,晋升职称已经够用了吧?是啊,早就够用了。那我为什么还总是“爬格子”呢!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缺乏学习的动力,缺少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  相似文献   

7.
英语教育在我国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一个学习英语的热潮再次掀起。可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外语教师的问题仍然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而只有很少的人真正掌握它?”学不好英语的个例比比皆是,而什么是学好一门外语的最佳途径,却常常莫衷一是。语言学家按学习外语的机制有他们的解的机制有他们的解释,外语教师也能把问题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很少有人去问一问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现在让我们来倾听一个中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今年我读高三了。英语是我最为得意的学科之一。我能轻松自…  相似文献   

8.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是经过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因教而学”则是近年来提出的学习理论,但其理论原理也是不容置疑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资源、不同秉赋,不同性格的人都得到发展。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为因果的;不同的是,研究的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QQ群里与朋友聊到就业问题,有人抱怨研究生学无所获,有人抱怨学无所用,我一句“不至于吧”的咕哝,遭到一阵密集的“砖头”。我陷入了沉思,如果说这些抱怨确实是个真命题,那么究竟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失误还是我们选择研究生学习的失误?又或者是研究生自身在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上的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指导学法,以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大潮。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与“学”的创新上。一、教法创新——目中有人1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走向“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按“复习→导入→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它注重新旧知识联系,但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则按“自学→说学→评学→导学”这几步骤进行,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虽然是一篇作者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体会文章,但它的字里行间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华伟昌同志走上编辑工作岗位时也已经四十好几岁了,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可他不仅学了,而且还学得相当好,这不得不让我们年轻人为之钦佩。在我们的工作中常有这种现象,能写消息的,不会写通讯;能写通讯的不会写评论;稿子编得好的却不善采访,等等。虽不能要求记者、编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至少也应该有几样拿得出手。常言道:记者编辑应是“杂家”、“多面手”,怎样才能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呢?没有其他办法,就是从现在起就认真地学起来。对编辑、记者应成为“杂家”、“多面手”之说,有人是信心不足的,编者以为,本文对我们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使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有整体性提高,教学目的必须明确突出;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应地要更新变革;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应善学,做到能学、会学、能学会,这样才能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董兆玉 《小学生》2013,(1):49-49
不少学生,尤其差生,迷恋于上网玩游戏,而对学习却毫无兴趣,常常在上课铃响时,才慢吞吞走进教室。听课走神,对作业、练习漫不经心,敷衍了事。这都是怕学习的体现。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怕学转变为爱学呢?下面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一、端正思想,激发热情学生怕学习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我首先针对当今最新科技成果,如宇宙技术、海洋工程、机器人、仿生学、电子计算机等,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充分认识学  相似文献   

15.
变“学会”为“会学”□吴英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思维活跃,课余生活兴趣广泛;有的却仅能跟上课本学习。即使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有的学得轻松愉快,效率很高;有的却负担较重,费时很多。为什么同一班级同一教师同一教法,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6.
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看起来似乎只是个学习方法问题,其实是个学习思想问题,与学习目的有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管是变换什么方法去学习,也摆脱不了“死学”的束缚。而我过去就是不明确为什么学,为谁学,所以就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在刚一进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想法:要当历史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行的。历史教师就是古  相似文献   

17.
王诚远 《现代语文》2006,(3):121-121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把“贸然”误写为“冒然”的情况。有人纳闷:“贸然”是“轻率地,不加考虑地”的意思;“贸”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交易、贸易”之义;为什么不写作“冒失”的“冒”,却偏偏写作“贸易”的“贸”呢?按理说,汉字是形义的结合体,是“最讲道理”的,在这里怎么就“无理”了呢?  相似文献   

18.
<正>某市镇领导干部(包括企业家)理论学习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理论学习就是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把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和业务知识列为理论学习的范畴;70%的人提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太多、太忙,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而且理论学习的形式单调划一,吸引力不强;还有人认为经济工作是硬任务,非完成不可,而理论学习则是软性要求,学不学无碍工作业绩,所以常常敷衍了事。总的来说,干部的学习热情不高。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多有这样几个特点.基础差的学生多: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多: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多;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悬殊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将学不好或不想学英语归因于:一、太难;二、太枯燥,没兴趣;三、没用。细加推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小学或初中英语首先是为了“考”而学,而非为了“用”而学。因此,其学习过程主要是以写为主。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写”最难,“说”最易。再加上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考”,更是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弃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金华市高中二年级学生徐力不堪学习重负,用榔头打死母亲;重庆市初三学生余金津担心成绩不好,辜负亲人期望,跳楼自尽;温州市两名中学生为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等事件,被传媒先后报道,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尤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对于造成悲剧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负担、心理压力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也有人认为不切实际的成才观、人才观在家长中普遍存在,逼子成龙心切;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应试”压力等。   今年初,全国中小学开展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