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逢见到“偷”字,总感到不舒服,脑海里便会映现出“窃”、“盗”等不雅之词,然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却褒贬皆有,雅俗共存,以“偷”传神。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偷、窃、盗、贼”的意义与现代文不同,且它们之间也各不相同。初学者往往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这些字的古义,结果造成大错。现就这几个  相似文献   

3.
“什么清白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选……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芽”人们读到这传神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时,一定会笑孔乙己的迂腐,觉得这样的辩解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胡搅蛮缠。其实孔乙己说这番话也是有他的根据的。在现代汉语中,“偷”是“盗窃”的意思,这是不辩自明的。但在先秦时期,没有用“偷”字来表示“盗窃”的。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此何也芽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有甚…  相似文献   

4.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有一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此“孔乙己”成了“窃书”者的代名词。尽管“窃书”者被称为“雅贼”,毕竟还是属于鸡鸣狗盗辈的不光彩之事,为君子所不屑。然而,我当年也窃过书,而且自以为很勇敢,很光荣,至今不悔。那是1967年冬天,“复课闹革命”虽已折腾了一阵,无书可读的可悲状况并无改观。说“无书可读”当然也不确切,“红宝书”、姚文元、戚本禹之流的“大批判”和“文革”社论集之类还是有的,但读来读去,实在乏味之极,无聊之至。作为高一的中学生,我那时求知欲特别强烈,与几位志…  相似文献   

6.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盗"、"贼"分别指强盗和小偷,如大盗、小偷、盗车团伙、天下无贼等。从二者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来看,"盗"远比"贼"的危害性大,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常识。如果我们走进古代文学作品中,则会发现这一常识被彻底颠覆。笔者试浅析之。"盗"的本义是"偷窃财物",如《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苟子·修身》也明确强调:"窃货日盗。"由其本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独具特色。鲁迅集文学的精华,取人世间活的语言,为小说人物“对话”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其艺术造诣之深,是举世少见的。一、突出人物个性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文化程度、嗜好、僻性。如《孔乙己》是的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相似文献   

11.
<正>“啊!”客厅里突然传来了一声尖叫。我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急忙从房间里跑出来。原来是妈妈昨天买的沙琪玛被“盗”了,今天买的可乐也被“窃”了。妈妈认定爸爸就是罪魁祸首,可爸爸却说他没有做过这等偷鸡摸狗的事,于是两人争辩不休,约定“法庭”上见。很好,这件案子就由本见习“法官”来审一审。  相似文献   

12.
我是做过贼的。不过做贼的经历,却绝非恶意。 我对孔乙己另眼相看,只因其冠冕堂皇地称“窃书不能算偷”。后来颇为得意,不经意间与鲁迅大师笔下的人物有了相同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14.
偷书与抄书孔己己在人家揭发他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事时,“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段话真是妙不可言。旧时把偷书的人美其名曰“雅贼”。虽说沾了个“雅”字,但还逃不出“贼”的范畴。孔乙己自己竭力选用了“雅”一点的字眼——“窃”,并以“读书人的事”来遮羞,但事实毕竟是偷,他也毕竟挨了吊打。只是孔乙己偷书为了生计,其情是可悯的。孔乙己是小说中人,姑且不论,实际上倒也不乏偷书人。  相似文献   

15.
眼镜叔叔说:“大家都爱看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嘛,当然是写侠客的了。他们都是奇异的人,有很高的武功。有的还会轻功,来无踪,去无影。他们不仅行侠仗义,看见坏人欺负好人,就去打抱不平,而且还会去偷东西。当然了,他们偷的是有钱的坏人的东西。然后把钱分给穷人。”楚留香就是一位这样的大侠,他爱管闲事,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他都能解决。有时,他也会手痒,去偷一些有钱人家的宝物。因此,人们都管他叫“盗帅”,“盗帅”的意思就是强盗中的元帅。这里就讲一个他智盗白玉美人的故事。到楚留香写的信,上面说,听说你们家的白玉美人挺不错,我想今天半…  相似文献   

16.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17.
涂昭美 《成才之路》2009,(15):39-39
本文将“偷”与“学”的关系即借鉴和运用关系展开,指出“偷”与“学”的方法,也从古今名家的“偷”中阐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孔乙己到咸享酒店喝酒被人嘲笑偷了人家的书,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其实孔乙己的这句话里是有学问的,短衣帮没读过书,不懂,引来一阵哄笑。"窃书不为偷"与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具有相似点。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他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相似文献   

19.
奇思妙想     
《中学生数理化》2005,(7):78-80
小鱼日记;我的梦;跳槽记;八戒落水;海上脱险记;偷与窃。  相似文献   

20.
王燕 《语文知识》2009,(4):92-95
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的考察,从共时平面分析“开/启”这组同义词的异同,并对沈锡荣的观点进行补正。“开”与“启”的本义都是开门,先秦时期,两者涉及的对象都有了扩展,但“开”涉及的对象不如“启”多。除了具有共同的基本义,两者还在一些引申义上相同或相似,如“引导、启发”,“开辟、开创”,“开通、打通”,“开发启用”等,但在这些意义上两者使用都不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