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20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不断刊出,为研究清末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等),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  相似文献   

2.
王俊桥  刘若凌 《兰台世界》2016,(10):119-121
郭嵩焘是中国最早主张修建铁路的先觉人物之一。在出使前,他已经认识到铁路的利益。在出使中,他详细考察了西方铁路的现状,加深了对铁路的认识和了解,为他晚年铁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使归来后,他在深刻洞察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冷静思考中国铁路的未来,认为铁路发展是大势所趋,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试办,而非大规模地兴建铁路,并主张商办铁路。郭嵩焘铁路思想与早期维新派有很大一致性,而早期维新派对铁路的认识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侧面反映了郭嵩焘思想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1]6.1876年,清廷派出了第一位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天朝"代表,这便是中国第一位常驻西方的外交官--"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平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鼓吹兴办洋务并担任首位驻外大使.正是这后一件事,使得人们在"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2].  相似文献   

4.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1818—1891)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6.
傅敏 《图书馆》2004,(4):14-16
本文通过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里所记载的内容 ,就郭嵩焘对西方图书馆文明的考察和传播方面的状况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7.
1865年,阿古柏乘新疆各地爆发起义之机入侵,并得到英国的支持。1877年1月,中国第一任驻英国大使郭嵩焘抵达伦敦,就阿古柏入侵新疆问题与英国政府展开了外交交涉。在交涉中,郭嵩焘可谓是有失有得,但最终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他的思想经历了转变,经受住了考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1876年,清廷第一任正式驻外公使郭嵩焘赴英谢罪,成为中外瞩目的外交事件。《万国公报》对此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同时转载推介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使其禁而不绝,逆势流传。《万国公报》充分利用媒介话语的优势,塑造了一位“星使冠冕”的郭公使形象,在“举世谤议”之中为郭嵩焘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近代报刊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逐渐嵌入晚清帝国的政治肌体,在深刻影响政治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转型和嬗变。  相似文献   

9.
程军栋 《兰台世界》2012,(36):93-94
郭嵩焘作为中国晚清首位驻英大使,在19世纪末期中西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跌宕碰撞过程中,郭嵩焘以满腔的爱国情怀演绎了一段出彩的外交生涯,在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上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雷颐 《档案与史学》2007,(12):54-55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临危受命出任首任驻英大使以前,曾有一段因"反腐"反受打击、仕途受到重挫的痛苦经历.  相似文献   

11.
《出使四国日记》对近代中国人眼中西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参考作用,其对西方社会描述的选择性和评价的标准,又反射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出使四国日记》对近代中国人眼中西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参考作用,其对西方社会描述的选择性和评价的标准,又反射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3.
<正>梁发先生(1789—1855)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他虽出身寒门,但他的名字却常与主流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多次被推上时代的前列。曾经有英国人专门为他作了传记,其于1830年写的部分日记被英国博物馆及美国的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同时还建有依据他的名字建立的香港中华基督徒教会"梁发纪念礼拜堂"。梁发在担任报刊编辑工  相似文献   

14.
宋育仁(1858-1931.年),字芸子,四川富顺人,光绪年间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检讨.1894年被任命为出使欧洲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参赞,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在伦敦居住了两年,结纳社会名流,经常出入英国议院,留心考察西欧诸国社会状况,这使得他有机会亲身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目睹西方国富兵强的现实.1895年,宋育仁出使欧洲归国后,即受聘北京强学会都讲,大讲"中国自强之学".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国际旅游大约要接待近6亿旅游者,提供的投资是年世界总投资的11%,创造产值为年世界总产值的10%,是世界年服务贸易的20%。同时,各大博物馆观众迅猛增加,世界博物馆观众超过了2亿。很清楚,旅游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已成为二十世纪末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据推算,预计今后每年会增加20%的旅游者(不含国内旅游。国内旅游者人数一般是国际旅游的十倍)。这将对博物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牧师和日记家罗伯特·弗朗西斯就已提出“在所有对遗产有害的动物中,最有害的就是游客。”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蒸蒸日上。各类博物馆曾多次出现在新中国的邮票上。这些邮票记录了建国初期的精彩瞬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郭嵩焘,倡导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到英、法等国进行实际考察,开设外语学堂等。本文简述了郭嵩焘的生平经历,进而梳理了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希望对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二十世纪是西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众多博物馆学理念与思想迸发的时代。1971年,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率先提出了"生态博物馆"这一名词。时至今日,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已经历了近五十年,并在英国、瑞典、加拿大和中国等地生根发展。作为新博物馆运动的产物,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更是不同于  相似文献   

19.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5):143-144
英国旅行家宓吉的行纪,不仅为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迥异于内地中国的内蒙印象,更完善了西方"中国形象"的丰富内涵。依据宓吉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内蒙印象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坐落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汶川地震博物馆,是中国首家民间地震实物博物馆.展览以日记的形式,分30个展厅,记录了从5月12日到6月12日每天发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