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或曰“斯大林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缺陷与弊端,各国社会主义者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随着“南斯拉夫模式”(所谓“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匈牙利模式”(所谓“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的相继出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模式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存在着不同模式的理论?翻检有关资料发现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布哈林。他在1922年1(?)  相似文献   

2.
1927年冬,苏联爆发了一场“粮食危机”,最终导致了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大转变”,并触发了革命后第三次,也是对苏联未来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党内斗争。对这次危机,苏联党内各派各有解释,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这场争论尽管最后以行政手段结束,但正如斯大林在一年半后所言:对这次粮食危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运动,从批评领袖个人及个别政策的错误,到对理论、制度模式的反省。而对于中苏等国来说(与因苏军占领而“输入”社会主义的东欧诸国不同),追溯旧模式的社会——文化根源,对旧模式中反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全民族的自我反省,可称为反思的第三阶段,也是更为深刻的阶段。这一阶段在我国已全面展开,在苏联自去年起也已为少数思想敏锐者所提出。但背着“发达的超级强国”包袱、国内民族问题又十分尖锐的苏联,进行这种反思显然比已在民族危机中挣扎了100多年的中国更困难。西方学者对此虽注意较早,但出于反社会主义偏见,往往简单地把“斯大林现象”与历史上的沙皇专制作类比,因而也难以科学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 ,在计划与市场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是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历史实践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这些矛盾自身运动的历史产物 ,这一理论为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的转变提供了两个历史前提 ,即民族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集中政治发展的驱动。梳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在苏联计划经济确立中的作用 ,对于加深计划经济这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平台的历史内涵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指斯大林关于首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广义上说,包括这一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本文试图从广义的角度探讨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揭示共产国际中后期所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是指单一所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超重型经济结构和高速发展的工业化 ;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制约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贝利亚事件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利亚事件是苏联历史上引人关注的政治事件。根据莫斯科国际基金会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件集中的档案,在斯大林死后的144天中,贝利亚针对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现实,采取了许多震惊国内外的举措。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采取非法的、突然袭击的手段逮捕贝利亚,并在党中央主席团的操纵下进行审判和枪决他,这是斯大林之后苏联新的领导集团争夺最高领导权的一次激烈斗争。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描述一个令人窒息恐怖、毛骨悚然的极权主义社会,揭示了极权制度下个人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泯灭。本文将讨论个人自由与极权控制的冲突在小说中的体现,试图探讨极权主义如何限制个人自由,如思想自由、新闻自由和情感自由。  相似文献   

9.
德黑兰会议是二战问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一次会晤。三大国拒绝中国参加,使得中国从此失去了与苏美英平起平坐的机会:其中苏联、英国起了主要作用,美国软化自己的立场,改变初衷,对英苏让步。会议期间斯大林赞成《开罗宣言》,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三大国一致接受《四国宣言》,接受“四警察”的安排,巩固了中国的“四强”地位。会谈中,三巨头并没有过分贬低中国的地位。《开罗宣言》的发表显然也受到了苏联的制约。苏联为对日作战的条件进行了试探,给《雅尔塔秘密协定》埋下了伏笔。但就德黑兰会议本身而言.它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其积极方面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极权主义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苏联通过极权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极权主义本身固有的缺点,最终使其走向破碎。苏联解体充分体现了极权主义的危害性,即:排斥其它意识形态、强调政治至上、高压强制统治、践踏社会公益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摧残。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后,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苏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然而,在这之后,经济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严重地存在着,在分配关系方面,“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仍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加之资产阶级、国际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新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渐进式改革之路。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升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联亡党亡国是《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最大挫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悲剧。审视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的真理。苏联亡党亡国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因苏联解体而陷于毁灭的不是社会主义原则,而是过时的斯大林模式。在苏联亡党亡国23年之后的当前,深入解读《苏共亡党亡国20年祭》,以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历程进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再次把苏共的成就和失误区别开来,从而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内因。我国高校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修养课“灌输”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必须强调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灌输”。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20—30年代,围绕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合理配置资源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本文分析了这场论战的理论传统;认为论战的历史背景包括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模式、新经济政策模式和传统斯大林模式;论战中存在三个分歧,第三个分歧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配资源的方式是否具有优越性并值得追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尤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既有经济、文化、外部世界的因素,也有传统政治体制本身的原因,因此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狱,并允诺他们组建国际性的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当发现这一计划威胁到苏联的现行体制时,又将他们打入囹圄,并用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取而代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联为了维护自己在波兰的长远利益,秘密处死了阿尔特(埃利希此前已自杀)。这一事件在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和反苏浪潮,为了平息事端,斯大林不得不派苏联犹太人代表团出使盟国,以修旧好。  相似文献   

18.
“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提出,冲破了从列宁、斯大林以来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左的、狭隘的文艺理论束缚,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界和宽容度。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对苏联体育的报道自然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对冷战背景下《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进行了阶段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同盟加兄弟、到分裂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演变,《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意识形态认同阶段(1949—1965),《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体育事业发展、苏中体育交流、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联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并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三方面积极建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意识形态斗争阶段(1966—1980),《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勾结”、苏联在国际体坛的霸权行径、世界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以达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霸权主义”政策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淡化阶段(1981~1991),《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中体育交流、苏联打破世界纪录,呈现出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苏联1934年发生的基洛夫遇刺事件的直接凶手是尼古拉耶夫,幕后凶手是亚戈达,斯大林的反对派和德国间谍参与了此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