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英语"像形诗"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所在。英语的“像形诗”是英语诗歌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运用文字的巧妙排列,使诗歌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看起来更加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而教师应如何把握好诗歌教学中的“讲”,才能不支解诗歌的优美意境呢?一个是“适当”,另一个是“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5.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6.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  相似文献   

7.
英国诗人马韦尔的名作《致他羞涩的情人》一诗中,处处体现着“文学张力”的作用,并以“含混”,“反讽”,“悼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几个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诗歌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并使诗歌在意义上成为平衡的整体。使读者的恩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而诗歌中的意象又不断发射出新的审美信息让人猜不透,外包的“象”和内含的“意”相互作用,产生张力,使文本圆涨。包孕无限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反文化是新生代诗歌的重要特征,“语言还原”是反文化的核心。本文认为个体存在受制于语言、受制于文化、受制于社会,在既定的文化环境里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新生代诗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它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德国诗人席勒将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不同的精神产物。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单独提出有着它自身的美学意义,“素朴”使得“诗三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难以企及的创作高峰;而“感伤”则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的诗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品味诗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读懂诗,读出诗的真情,采取“激情”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支柱,它显示了中国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的思维术理论主要包括:诗人“要住的是诗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写诗“用诗的思考法去想”;诗的语言秩序要“超越形式法的组织法”等。  相似文献   

13.
西晋时期,四言诗被作为“雅音”而受到推崇,本主要论述了西晋四言诗“正”的内容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公宴诗”、“赠答诗”、“补亡诗”和一些“抒情诗”四种诗歌题材当中。  相似文献   

14.
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诗坛对诗歌形式的探讨,形成研究诗体、诗法、诗格的文艺思潮,技术性的阐释在这段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东阳的诗学理论难以脱离时代风气的影响,其“格调一论看似是对侈言“诗法”的反拨,其实是对诗歌创作中声调使用的技术性阐释,是改头换面的诗法。  相似文献   

15.
“诗是经验的传达”是在中国现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本质观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诗歌直接来源于人生的经验,经验的特性是私人化与个性化,诗歌经验中应当存在着很强的戏剧性因素,从生活经验到诗的经验有一个转化与消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九叶诗派诗人的诗观达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综合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以诗论诗是文学批评园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古代诗坛上一道醒目亮丽的风景线。诗评家在对前辈和同代诗歌大家们的诗作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以诗歌的语言加以简洁地概括,作出凝炼本质的阐述,使人读之如食甘饴、经久难忘,往往收到专论文章难以达到的深刻效果,因此是很受读者喜爱的。以诗论诗(以下简称“诗论”)的源头,笔者以为当推《尚书·舜典》那几句三言诗:“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用诗的语言对诗歌理论的最早表述。特别是前两句,明确指出诗为心声。是用来抒发胸襟抱负的道理,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开山纲领,也可看作后世“诗…  相似文献   

17.
浅谈妙悟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通过自身在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中,提出了“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当代诗歌被有效地整合进了政治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使之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颂歌和战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形态。进入新时期后,一方面是承担了启蒙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主义诗潮再度复兴,另一方面是“文革”时期处于地下状态的朦胧诗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朦胧诗在思想方面与现实主义诗潮同调,在艺术技巧层面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成为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关”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关”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诗歌的原始模式,是一种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的遗存,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精神内涵。“兴”又是一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起头的“他物”与后之“所咏之词”既相关又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甚或没有逻辑上的关联,然其交待背景、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启人联想的作用无可替代。积淀于“兴”之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直与诗结缘,但其运用的文体领域不限于诗,先秦散文已成功地将“兴”法变成了一种论说和证明的方式。然“兴”法的文体突破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其强大的内驱力惯性地推向更广的区域,话本、戏曲、拟话本侧重于表现方法的追慕,而明清章回小说则偏向于思维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