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期的作品,传统观点大多认为,这篇作品质疑了南方传统习规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束缚.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深层文本中,女性主义呈相反走向,这是一篇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小说,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四十九期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之知有肖邦,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采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相似文献   

3.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4.
<正>肖邦第一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是他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肖邦叙事曲的创作中有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这首作品表现了作曲家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使得这首叙事曲更具有代表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详细的分析这首作品。一、肖邦简介以及第一叙事曲的创作来源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也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肖邦的钢琴音乐个性鲜明,他的作品优美细腻,和声  相似文献   

5.
吕雯霞 《考试周刊》2011,(32):38-39
申丹教授名为《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多重反讽与深层意义》的文章另辟蹊径,以肖邦的日记和其他作品为参照,详细剖析了《一小时的故事》隐含的多重反讽和深层意义。申丹教授的剖析以潜文本为出发点,本文试图从潜文本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学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那么该如何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就要品读作品,认识作品,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从本文运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对比入手,来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钢琴诗人"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围绕着钢琴展开,这首夜曲是肖邦创作成熟期的一首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和声进行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肖邦所赋予夜曲这一题材的深厚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肖邦的音乐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邦故园>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中的课文.基于肖邦本身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以及本文作者雅·伊瓦什凯维奇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课文注定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双关范围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关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对双关的范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认识 ,一般认为双关存在于词语、句子层面 ,也有学者认为双关存在于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层面。其实双关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级单位 :从语素到语段、语篇。语篇双关是文学文本的重要特征 ,这与人类的交际方式、文本的生成规则和审美需求密切相关。语篇双关的构成手段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逐步迈入了鼎盛时期,梦幻、个性成了浪漫主义的代名词,而肖邦则将这一特点通过钢琴作品书写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不同体裁形式的肖邦钢琴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作品丰富的钢琴织体,美妙绝伦的旋律线条和表现不同意境的情感丰富的和声色彩,探究肖邦是如何运用钢琴这一乐器,来表现其音乐创作所蕴藏的民族情怀的。  相似文献   

12.
栾志弘 《惠州学院学报》2013,33(1):80-82,95
文章在分析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该作品的音乐文本进行读解和释义,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情感意蕴,阐发了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思考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作品《肖邦故园》是一篇难得的以人文景观为描写对象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温婉,如果一边听着肖邦的《玛祖卡曲》一边读起它,你就能发现作者总是能把一个温情安详而又让人抬头仰望的肖邦推到你面前,让你禁不住想要和肖邦促膝谈心。然而学生漫无目的地去读课文,往往理不清头绪,就很难有这样的感受。因而,我们的课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的情感脉络,深入感受作品的人文韵味。为了很好的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觉得有些新意,拿出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肖邦的作品中,民族色彩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他的58首玛祖卡舞曲,这些舞曲被认为是“表现了波兰人民的灵魂”。文章着重阐述了肖邦笔下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玛祖卡舞曲,并对其不同艺术形象与主题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5.
与文本对话,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   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文化传统亦然)意义的能动的诠释者和解释者,是作品意义的具体实现者,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以钢琴作品居多。肖邦钢琴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音乐发展史中的珍宝。本文着重剖析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在旋律、和声、作品等方面的艺术风格特点,力求向人们展示一个最具诗人气息和独特魅力的肖邦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7,(4):83-86
以肖邦《降E大调夜曲》为例,选取9个权威大师已发表的音响版本进行速度分析(Praat数据记录),从宏观速度和微观速度上分析同一作品不同音响版本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通过对同一性的寻找与分析,特别是不同音响版本在微观下弹性速度的同一性研究,来讨论肖邦夜曲在演奏中弹性速度所遵循的相似逻辑规律。通过数据采集与文本的论述展示肖邦夜曲在演奏速度上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彭艳 《华章》2012,(10)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钢琴诗人”,对后世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在前言对夜曲做了简单的介绍,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最早写这种作品的人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而肖邦的夜曲不但提高了它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模,还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意义.然后,讲肖邦夜曲创作的背景,把肖邦的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接着,就肖邦这四个阶段的6首代表作品分别拿出来分析了诗意在肖邦夜曲中的具体表现,从早期深受菲尔德夜曲的影响,到之后创作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夜曲是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文章选例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从夜曲的体裁和作品本体两方面对这首广为流传的夜曲在作品的设计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揭示出肖邦夜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肖邦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分析,来了解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