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仇,是青少年熟悉的故事。“卧薪尝胆”后来就成为人们用以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成语. 但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讲吴越争霸时,只说勾戏舔尝苦胆,而不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这是有道理的.吴越争霸,勾践“尝胆”,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越世家》,说勾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电”.而“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直到宋朝才出现。此成语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相似文献   

3.
叫我“文摘专家”不敢当今年2月1日《南京日报》刊出题为《“文摘专家”徐有张》的文章。开头写道:“虽没人给荐稿者排座次,可凭他的成绩,称‘文摘专家’也不为过。”“文摘专家”这个头衔套在我头上,是不相称的。至于成绩是在爱人、孩子业余时间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去年一年发出荐稿信封12000个多封(1个信封里有时装有几篇荐稿),其中有886篇文摘稿被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地、市级200多家报刊电台采用。全年共获得《北京晚报》优秀社会新闻文摘优秀奖等28种奖  相似文献   

4.
《征圣》《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和讨论创作的第一部专著,《征圣》是其中的第二篇。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山东莒县)人。《文心雕龙》是他在南朝的齐朝时代写成的。《征圣》篇是说明讲创作理论要从圣人那里找到根据,也就是要从儒家的经典里找到根据。这正是当时人迷信儒家经典的表现。可是由于他要从圣人那里去找根据,便提出了创作理论,再用儒家的经典来印证这些理论。这样,这篇文章里就既有创作理论,又有实例来作为印证,理论跟实例结合起来,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报载湖南的《湘湖评论》杂志最近推出了给为该刊指出错误的读者发奖金的办法,这种有价征求批评,不妨名之曰“悬赏捉错”。近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差错,有的报纸几乎每期都能发现几个错,甚至出钱登广告,也会印错,这里略举数例: 6月22日是星期六,北京某报报头日历印的却是星期三。7月13日该报《山村看屠狗》一文中“不忍卒睹、不忍卒闻”的“卒”字均误为“恻”字。7月20日《军医在微笑》文中“访医疗治”印为“访医疗冶”,“难道……。”写成“难到……”。  相似文献   

6.
一个“写”字,一个“作”字,合起来才称写作。这是要求写文章的人言行一致,不能笔下一套,作的是另一套。听说,有两位手持《青年导报》通讯员证的青年去县车队采访学习雷锋的事迹,采访后这两位青年竟向车队领导提出给予“乘车方便”,包括免费乘车。作为业余通讯员,其采访活动多数是小范围的,就是较大范围的采访确需乘车,也必须按国家规定买票上车。因此,这样的“要求”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23,(11):70-71
<正>本系列绘本包括《“西诺瓦”们的中国妈妈》《多瑙河畔的钢铁交响曲》《肯尼亚女火车司机的追梦之路》《义乌与东南亚丝路驼铃曲》《比雷埃夫斯港的海风》《中巴经济走廊上的追光女孩》6本,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温暖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视角,将时代性话题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小读者,折射出共建“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关于宋代诗人对“周郎赤壁”及“华容”地理位置的认识问题,还要从苏轼谈起。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之瑰宝,众口传诵,历久不衰。它们吊古伤今,慷慨悲壮,即景抒情,沉郁苍凉,如果誉之为千古绝唱,那是毫无夸饰之嫌的。但是,苏轼所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严格地说,都应该是否定的。 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字文潜,号柯山,江苏淮阴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有《柯山集》存世。他已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这是苏轼自己对  相似文献   

9.
目前,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政协好新闻的评选,经十多名评委反复筛选,再郑重投票,最终推选出额定的数篇优秀文稿。其中,以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见长的解放日报的通讯《教育的困惑》以全票当选,而以科教文为特色的文汇报却以通讯《沪郊农业要走向大市场》博得众多评委的青睐。这一评选结果揭晓后,上述两大报的评选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笑着向对方说:“我们这篇通讯本该是贵报写的!”这句就评选结果而发的感慨性的笑话,颇值得回味。它一方面反映出在当前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各个新闻单位都在紧  相似文献   

10.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南京新街口造了一座“金钥匙”雕塑,上海复旦大学也有一座以钥匙为形状的雕塑。新闻报道一语不慎引起一场“新闻官司”。茹实《“抄袭”一语赔偿损失300元》一文报道本案详情。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察传》中记述了宋国有一丁氏人家里原来无井,每天派一人外出取水,后来打了一口井,就省下一个劳力,于是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此话传来传去变成“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闻知,派人问丁氏,丁氏答:“得一人之使,非得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省委宣传部召集部分中青年新闻工作者,座谈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与会同志认为,江泽民、李瑞环同志的讲话是纲领性的。《教师报》总编辑高培权同志说,这两个“讲话”是对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领导新闻事业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新闻理论的深刻阐述,是对近些年新闻理论的拨乱反正,是  相似文献   

14.
一次,在南京偶遇济南军区的退伍兵,他居然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答你一句话》文章剪贴——这是我在《前卫报》工作时开办并主编的一个小栏目。他告诉我:“在部队时,好多战友都曾将《答你一句话》剪贴成册,我感到它满有意思,退伍时就带了回来,一直珍藏着。”时隔不久,我带领学员到驻河南部队实习,又在一个连队看到了《答你一句话》剪贴本——是一个退伍班长留给连队的礼物。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有几部揭露“四人帮”罪行的电影,剧中人讲“记者给某某写了内参,结果,某某就挨了整”,还有一部中篇小说,篇名就叫《公开的内参》.这是向群众披露内参仅有的信息。那么在现实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天学,包括星占学(古人称为“天文”,本意指天象,引申为据天象以占人事之学,含义与今日“天文”一词大异)以及为预先推算日、月、五大行星位置所需要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古人称为“历法”、“历术”或“历”)。翻开历代官史,各《志》中打头的总是《天文志》和《律历志》;在各种综合性类书以及百科性质的著作中,最前面的部份也通常是“天部”。此外在古代政务中、在朝廷职官机构和政治运作中,乃至在古代数术系统中,天学都是特别重要的部份。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奇妙的。奇妙到你只能领会、体味它,却不能左右、更改它。它的逻辑总是那么平淡无奇、顺乎自然,却又常常出人意表、奇峰突起。 40多年前,老舍先生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敏锐的世情洞察力,写下了传世之作《茶馆》。先生高明,却也恐怕没有料到后人会借着《茶馆》创下“老舍茶馆”的字号,而且赋予全新内涵,独步京师。不服可不行!这就是生活的逻辑。有“老舍茶馆”,便会有人光顾、欣赏、品味,“说三道四”者不乏其人。《“老舍茶馆”与老舍的<茶馆>》  相似文献   

18.
古人“名”“字”的命名注意到了异读字的干扰。我们对《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四万多人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名”“字”存在异读者不足三百。但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字音的异读有时为了字义或其他因素而不得顾及,故古人名、字中也存在部分有异读音的字,这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古人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少困难,也易造成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19.
《既折“莲蓬”又挖“藕”》是一篇值得一读的针砭时弊的新闻小言论,发表于1987年8月28日江苏《新华日报》的“细流集”小言论专栏上。文章的立论涉及整顿市场秩序的迫切性社会问题,率先提出了一个既要打击“倒爷”,更要挖出并严惩其后台的精警重要而又切中要害的论点。全文立论犀利清新,说理机智形象,既富有战斗力,又具有吸引力。请先读全文:  相似文献   

20.
我发表在1995年3月27日《西安日报》一版的通讯《“凉皮”议员》,继获得第四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后,最近又获得1995年“陕西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这篇小稿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觉得关键得益于以小见大,开掘较深,从特定的角度贴近了反腐倡廉的大气候,顺应了民心和民意。 1995年3月,我参加西安《税收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会,听到一位农民作者朴实生动的发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向身边的人一打听,方知农民作者叫蒋普权,是个蓝田县卖凉皮的个体户,他因爱提议案出了名,被十里八乡称为“凉皮议员”。当时我就萌发了要采访一下这位农民作者的念头。当天中午,蒋普权就要赶回去。临走前,我和他匆匆交谈,采访了他提议案的一些经历。后来,又到蓝田县城他的凉皮摊点和家中去了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