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迎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社的挑战,抓住先机,商务印书馆经过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套整体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出版实践。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理念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品牌、分类、主导。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数字出版领域树立了优秀的品牌,才能掌握数字出版的主动权。分类,为顺利开展数字出版,我们按照出版物类别、产品特色和出版资源的历史时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出版视野》2004,(5):38-38
根据鲍克公司的资料,美国的出版产业发展迅速,已从1970年3000家出版社增加到2002年的5.5万家出版社,还有几千家出版商怕麻烦没有加入这个行列。所有出版社加起来,每年大约出版10万多种书,纽约的大出版社不断合并、淘汰,现在只留下5家。此外还有300家中等规模的出版社,5.4万多家小出版社,每年新成立的出版社约8000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三次联合表彰了45家优秀出版社,从这45家出版社的现状来看,其结构类型不尽相同,经济效益相差悬殊,其行政隶属关系和在各省市的分布上也不均匀。行政隶属关系一、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3家,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占优秀出版社总数的7%。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直属出版社23家,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岳麓书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出版社的信息化,特别是福建省出版社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出版业信息化的进程总体上落后于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日益增长的出版信息需求和落后低效的信息机制、规模生产和低水平管理的矛盾依然存在。为此,笔者于2002年9月至11月先后网上调查并走访了福建省9家出版社,了解出版社信息化的实施情况,以及出版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试以福建省的出版业为例试析其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业内历来有把出版社按行政隶属关系分为中央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的传统,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至2003年全国共有地方出版社348家,占总数量的60%,中央出版社(包括行业及高校所办出版社)218家,占40%。区域性出版社的产值也占到出版产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中国出版产业的区域性发展现状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我国出版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及“中央”和“地方”出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12,(33):20
正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1月3日-5日,第25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共有95家图书出版社、12家教育音像出版社参展,展出出版物近五万种,设有展位230个。会议期间,大会组委会举办了大学版协常务理事会会议、全国大学出版社社长会议和大学出版论坛。  相似文献   

7.
李艺 《现代出版》2006,(2):50-52
近些年,高校出版社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自身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出版社若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新的战略层面上积极寻求发展的突破,创新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发展网络出版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高校出版社若充分利用其优势,克服其劣势,则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正成为热点,在出版发行业也不例外,不少出版社已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内部网在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版社内部各个部门通过网络沟通信息、协调工作.基于网络的出版社管理活动的变化主要向网络资源共享、编、印、发、信息通信服务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出版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如何呢?可能有人认为现在出版社计算机的使用很普遍,大部分工作人员都配备了计算机,绘画、插图以至最后的排版、拼版都由计算机完成,有的还组建了局域网,上了互联网,因此信息化程度不能说不高。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都是单机使用,且仅限于文字、图像设计以及文件报表的打印;有的虽已联网,但管理信息网络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些软件只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出版社管理的决策和控制功能仍是人力手工。应该说出版社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所谓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王欣艳  陈磊 《出版参考》2012,(30):11-12
日本大学出版社是日本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出版业中最为独特的一支,无论其设立、经营还是行业功能都独具特色。一、总体现状从名称上看,日本大学出版社称谓并不统一,通常有三种,分别为大学出版会、大学出版局或大学出版部。从数量上看,与日本大学数量相比,日本的大学出版社数量较少,目前处于持续稳定经营状态的大学出版社只有49家,而日本全国有大学778所,平均16所大学1家出版社。大学出版社数量少的成因在于出版社经营需要大量资  相似文献   

11.
出版社形象设计初探林瑞耕一个出版社的形象,是作者、读者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对该社的总体评价。评价的好坏,真接关系到出版社的生死存亡、兴旺发达。因此,当代出版工作者,多在精心设计、刻意塑造、努力维护本社的形象。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行为目标,为便于调动...  相似文献   

12.
《电子出版》2003,(1):22-23
系统实施 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在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获取、提炼信息,增加企业的决策精度和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度;建立适合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并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建设自己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湖南人民出版社选择了远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尝试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融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 湖南人民出版社在没有使用远景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以前,采用手工方式记录和统计图书信息。在出版图书较少的情况下使用手工方式记录和统计图书信息可能更方便且经济。但随着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各类图书数量的不断增长,这种方式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2000年,随着远景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在湖  相似文献   

13.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库存图书346400万册。图书出版严重供大于求。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练好内功,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机制即市场营销机制是出版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由全国11家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营销峰会定于2006年4月13日-4月1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枫林宾馆举行。自1992年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在业内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订货会除11家师范大学出版社外,还邀请了湖南本地3家大学出版社和其他兄弟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一支强大的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学出版队伍,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高校产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特别是要在高校产业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就技术层面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快大学出版社的企业信息化的进程,通过大学出版社的信息化实现大学出版社的现代化。必须看到,大学出版社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改进和完善大学出版社的企业管理体制也有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一、审慎规划,后来居上在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发展的时候,不难发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比发达国家滞后了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拓展数字出版业务,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共识。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厂商主导和推动特征,作为产业链上游的出版社只是扮演了版权提供方的角色。何以会出现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遭遇了成本困境。笔者从信息化视角出发,将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阐述每个阶段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成本困境,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成本困境的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 今天,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在这里联合召开第六次全国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主管校领导,102家高校出版社社长,教育部4家直属出版社社领导参加了今天的会议。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为教育出版事业付出辛勤劳动,作出优异成绩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1993年中国大学出版社大事记1月12至13日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委属高校出版社社长会议,传达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精神,委属34家高校出版社社长到会,北京地区其他高校出版社社长列席。2月11至14日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酉安交通...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简称教辅限价令)。笔者对文件进行了深入研读,同时,也对几家出版单位进行了访谈调查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限价"与"授权"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即同步类教辅的出版由该教材出版社自行出版,或者由该出版社授权有资质的机构出版,而这种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出版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与人世承诺的逐步落实,加之受到民营书商的市场挤压,大量中小型出版社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考验。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2》一书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62家,其中的80%年产出在亿元以下,总市场份额估计不足40%。如何生存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