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2.
经《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赵家璧证实,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所做的"无数青年们的呐喊的热忱,只是形成了他们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践踏着青年们的牺牲的身体,一级一级的爬了上去。当他们在社会上有了稳固的地位时,便抛开了青年人开始‘反叛’"评价是指的胡适。这一评价主要蕴含两层意涵:一是踩着青年爬了上去,获得了很高声誉;二是在获得稳固声誉后,"反叛"了曾倚重的青年。对郑振铎做出此番评价的原因、其所牵涉的文学场的复杂生态进行探讨,从而观照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郑振铎及其他编者叙述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是五四时期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运动后的一九二○年。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早期小说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索和关切,与文学研究会同人并无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写下的近百篇短篇小说,代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特色。从“五四”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而且以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在谈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创作时,茅盾曾经这样评论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这是对叶圣陶小说特色最早的权威性的评论,长期以来,许多评论都以茅盾这一著名论点为基础,就叶圣陶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开掘和艺术表现的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经验,赵家璧将新文学运动最初十年的创作、理论、资料加以整理汇编成《中国新文学大系》。呼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阿英将闲散的著作收集起来,对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创作实绩,作了大规模整编。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入手,概括《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特点,以小见大,借以完善对《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一九二○年一月《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呼吁创作“血”与“泪”的文学,要求文学界发扬民主,使文学社会化.后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一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一文中,茅盾再次呼吁“血与泪”的文学,并认为“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和纠正”,提出文学家的“最大的急务,是改造人们,使他们象个人”.同年八月四日,“创造社”郁达夫创作了《血泪》的小说.茅盾的论文登在上海《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郁达夫的小说登在同一报纸的《学灯》上.前者严肃、冷静,后者充满了不以为然的揶揄之情.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是两人的文艺观相距太远之故.兹比  相似文献   

9.
胡适为《申报》成立五十周年写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历史参与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言说,实则借立言形式建构"白话正宗观"和"文学进化史观"的文化诉求。十几年后又应赵家璧之邀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在大系导言中追述了新文化肇始的源起发展,胡适又有意淡化了陈独秀一代人共同努力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从两者的发展中可以窥见胡适的文学观念变化中文化诉求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11.
茅盾于1920年底到1922年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本文对这一时期《小说月报》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由此对作为主编茅盾于新文学上的贡献及缺憾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的经典丛书。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界政治立场明显分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团结左、中、右三个不同阵营中的文学大师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主编赵家璧功不可没。《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在文化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20年代初,茅盾成功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笔者主要探讨了其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方面特点: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强烈的读者意识;“想象‘现代性’”的编辑立场。探讨这些,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4.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介方面如此专注于弱小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追求鲜明的期刊个性和强化读者意识,成功进行期刊商业化运作三个方面。在大众文化迅速普及的今天,茅盾的编辑思想对文学期刊及报纸副刊编辑的改革,编辑如何深入社会底层,深刻地把握时代脉搏,体察人文心态,恰当运用编辑技巧与方法,把握作者、读者及所编期刊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艺阵地》是抗战时期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期刊,1938年创刊,1942年终刊。其主编,名义上一直为茅盾所担任,实际上却先后由茅盾、楼适夷、以群、罗荪等人执编。刊物身兼救亡与启蒙的双重职责,以积极而活跃的战斗姿态,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大有斩获。其创办,就茅盾的编辑生涯来讲,成为继《小说月报》、《文学》之后的第三块巍巍丰碑;就当时影响而言,与《抗战文艺》并肩而立。  相似文献   

17.
兰茂的《韵略易通》和释本悟的《韵略易通》,是继《洪武正韵》之后影响比较大的两部韵书,赵荫棠、陆志韦等前辈学者对两书多有研究,但对两书的著者、成书时间、内容沿袭一直有争议。笔者从著者生平、版本传承、内容沿袭三方面对两书的版本源流做出考辨,以期辨明其源流,为进一步整理、研究两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1977年至1980年,茅盾留下8篇重要的论文,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与茅盾一贯的文艺思想和一生的心路历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三大基础理论:第一,深入生活反映事实;第二,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第三,题材多样化人物多样化与典型化。文艺理论与创作的永远课题,值得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9.
郑证因作于1941年的武侠小说《鹰爪王》,以宏大篇幅叙述单线故事,以“恩仇结”与“群英会”为纵、横结构线索,将情节叙事和文化叙事交织起来,形成了繁复与简约的良好结合,开拓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境界,对古龙、张艺谋等都有影响。这种风格,与麦尔维尔的《白鲸》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为当下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