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了若干年之后,一些学者观察到判例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能否成为有拘束力的先例,学界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目前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在争端解决机制中地位的现状入手,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及各种理论证明报告目前看来不可能具有先例效果,以期对中国的实践作出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2.
WTO争端解决机制继承了GATT有利于争端解决的制度与惯例,具有了一个坚实的起点。上诉机构作为WTO体制甚至是国际法领域的一项创新,在过去的九年中在树立成员方对争端解决机制的信心从而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探讨和总结了上诉机构缺陷与完善,以期为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中经常引用WTO协定以外的条约,这些非WTO条约有的已被并入WTO法律体系,其地位类似于WTO协定,可以作为法律渊源被DSB适用,没有被并入的非WTO条约不能作为法律渊源而适用,但可以成为DSB在解释WTO协定时的援引渊源.  相似文献   

4.
国民待遇原则是WTO法律框架的基石之一,中国汽车零部件案所有投诉方都指控中国措施违反了GATT第3条规定,导致进口汽车零部件在中国境内享受的待遇低于同类国产零部件的待遇。专家组采纳了投诉方观点,认定中国措施不符合GATT第3条第2款和GATT第3条第4款。要求中国对相关措施进行修改。中国对专家组报告不服已经向上诉机构提起上诉。目前此案仍在审理中。  相似文献   

5.
反倾销是GATT和WTO的重要制度,如何使《反倾销协议》的条款在国内法中得以贯彻是WTO成员方履行WTO相关协议义务的关键性步骤。WTO体制下反倾销争端的解决,除了受WTO争端解决规则的约束之外,还须遵守《反倾销协议》中的相关的争端解决条款。《反倾销协议》第17条“协商与解决争端”中所规定的一套规则,尤其是专家组的权限范围、审查标准问题以及反倾销委员会的设立,在WTO各涵盖协议中是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1)GATT是临时性的。GATT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WTO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WTO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WTO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WTO如何运作。2)WTO拥有“成员”,GATT拥有“缔约国”,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从正式角度讲GATT只是一个法律文本。3)GATT处理货物贸易,WTO还涉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4)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原GATT体制相比,速度更快、更自动,做出的裁决不会受到阻挠。GATT与WTO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WTO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使得上诉机构在审理程序中面临着现实困境。由于赋予上诉机构以事实审理权,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事实审与法律审界限不明的问题、弥补单纯法律审的不足,还在实际效果有效性、法律规则支持性、争端解决机制设立初衷符合性上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而有必要赋予上诉机构以有限的事实审理权,再结合发回重审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司法资源的节约、争端的有效解决与正当程序的保护共赢提供法律和制度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美国指责加拿大政府设立加拿大小麦局(CWB)并赋予该企业某些专有权和特权,违反了GATT1994第17条关于"国营贸易企业"的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成员方作为第三方参与本案。在DSB通过上诉机构报告和经过修改的专家组报告中裁决驳回了美国的上诉请求,维持了专家组的结论。本案对后来涉及国营贸易条款的争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用尽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一项传统国际习惯法规则。作为争端解决的两种途径,当地救济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主体、适用的法律和所解决的争端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这些不同反映两者功能错位。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本身的功能错位和GATT/WTO的实践都表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WTO争端解决中并非国际习惯法规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地位的变化,与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WTO协定与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协定是对其所有的成员国具有拘束力的国际法。它要求其成员建立符合其规定的司法审查制度。对于WTO协定在我国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应在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参照各国通行的做法,采用混合适用的方式。若WTO规则与国内法规定发生冲突,应优先适用WTO规则。同时,还应适当参照或援引WTO争端解决机构通过的专家组决定和上诉机构的裁决。  相似文献   

11.
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争端解决中援引了非WTO规范,这些规范既以适用法律的身份被援引,也以解释材料的身份被援引.一般而言,以适用法律身份被援引的非WTO国际法规范在实践中被限定在非实体性规范的范围内,而以解释材料被援引的非WTO规范仅仅起到辅助的解释作用,不影响WTO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然而,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偶尔在外界压力之下将实体性的非WTO国际法规范作为首要解释材料援引,从而事实上适用了实体性的非WTO国际法规范,存在着改变WTO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和实质要求。一项贸易争端从争议双方磋商到专家组作出报告或上诉机构作出最终裁决及执行的整个程序大致需持续至少一至两年的时间,总体耗时过长,效率不高。该文拟从磋商、专家组审理及建议裁决的执行方式三方面出发对争端解决的效率作一些思考,以期其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对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是否可以接受“法庭之友”陈述的问题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虽然在现行的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及其附件中对此问题都没有直接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法庭之友”及其陈述却在WTO的众多案件中频频出现。对于在WTO争端解决中是否应该接受“法庭之友”陈述的问题,应该分阶段处理,具体而言,即:应该允许在专家组程序阶段接受“法庭之友”陈述,而在上诉程序阶段则不允许。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法庭之友”制度,争取使其能够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与GATT争端解决机制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明显的司法化倾向,该倾向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本身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还同样受制于以权力政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在总结关贸总协定40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鉴于C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容缺乏协调性、程序不明确、法律约束力弱等缺陷,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的机构设置、管辖、专家小组的组成、程序、保密制度、裁决执行等方面对GATT争端解决机制作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创设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对GATT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体制下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内容,接着对乌拉圭回合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了初步的评述。文章认为,在争端解决的机构设置、管辖、专家小组的组成、程序、保密制度、裁决执行等方面,WTO对GATT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相符性问题是WTO争端解决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就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进行相符性认定工作的规则和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相符性认定的逻辑和具体认定方法,并总结了争端解决机构相符性认定工作的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18.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所有该组织成员间由于执行WTO协议而产生的争议。WTO成员间争端解决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磋商、调解、专家小组的审查、上诉和执行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美国自墨西哥进口不锈钢反倾销最终认定案与先前处理归零的案件类似:针对美国提出了相同的法律诉求,专家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且上诉机构再次以相同的理由对此予以撤销.但专家组拒绝遵循先前上诉机构裁定,并以已被先前上诉机构裁定明确否定的理论为依据进行认定,使得有关上诉机构裁决先例性的基本问题再次引发思考.学者及实践中WTO成员方对专家组是否应遵循先前上诉机构的裁决(尤其是问题相同时)有不同的认识.而要解决该问题,首先需明确先前上诉机构裁决的地位.鉴于先前上诉机构的裁决并非有约束力的先例,先前上诉机构裁决中的解释并非权威解释,也不构成嗣后惯例,作为当事方提出的一种主张或支持自己主张的论据,专家组行使客观评估职能时对先前上诉机构裁决中的解释应予以考虑,但遵循与否还关涉“合法预期”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GATT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个国际协议,其中包含了从事国际贸易所应遵守的规则;一是指后来建立的用以支持该协议的国际组织。该协议的文本可以比作法律,而该组织就像将议会和法庭合二为一的机构一样。GATT作为国际组织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WTO。但GATT作为协议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规则,而且已被更新。经过修改,GATT已成为新的WTO协议的一部分。更新后的GATT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并列,WTO使三者并入一个单一的组织,形成一套单一的规则,并使用单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