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小调弥撒》是巴赫于去世前几年完成的一部常规弥撒曲,全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巴赫整个莱比锡时期。这部弥撒曲结构庞大,整曲直到1859年才被完整演出。贯穿整个弥撒曲的发展历史,它是由于宗教和世俗精神的交汇才得以产生,使之成为圣乐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对于巴赫《b小调弥撒》的学习与思考绝大部分就是通过学习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教授在我院开设的课程——关于巴赫的音乐以及在课堂上由笔者通过阅读钱仁康《巴赫〈b小调弥撒〉中的"旧曲新歌"》一文做的报告所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子管风琴专业迅速发展壮大,在大专师范院校也逐渐得到了普及和发展。随着电子管风琴专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断深入化、系统化,许多大专师范类的院校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对电子管风琴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大专师范院校,这门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普及程度虽然与专业的音乐院校难以比拟,但它的应用性以及发展空间却是非常乐观的。本文是通过探讨初学电子管风琴的学生如何学习各类乐曲的改编,以加强学生综合性知识的相互运用和培养,以及继续推动电子管风琴这个专业在大专师范院校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起源于管风琴,由传统声学管风琴与现代电子科技相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兴的电子键盘乐器。电子管风琴既拥有优美多变的音响效果,还拥有人性化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一台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可以和一个管弦乐队媲美,因此被称为"一个人的乐队"。1990年,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办了双排键电子琴本科专业,玖月奇迹组合的出现,让双排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结合电子管风琴改编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对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近一千年的西方中世纪历史里,教会虽然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单一性,但像格里高利圣咏、复调音乐、记谱法、管风琴等一系列重要的音乐现象,都是教会统治的中世纪的文化成果,这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起源于管风琴,由传统声学管风琴与现代电子科技相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兴的电子键盘乐器。电子管风琴既拥有优美多变的音响效果,还拥有人性化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一台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可以和一个管弦乐队媲美,因此被称为"一个人的乐队"。1990年,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办了双排键电子琴本科专业,玖月奇迹组合的出现,让双排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结合电子管风琴改编曲《Hard to say I’m sorry》对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起源于管风琴,由传统声学管风琴与现代电子科技相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兴的电子键盘乐器。电子管风琴既拥有优美多变的音响效果,还拥有人性化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一台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可以和一个管弦乐队媲美,因此被称为"一个人的乐队"。1990年,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办了双排键电子琴本科专业,玖月奇迹组合的出现,让双排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结合电子管风琴改编曲《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对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电子管风琴是20世纪的新兴乐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管风琴的伴奏功能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也被更为广泛的运用于声、器、舞等领域之中。为了顺应音乐市场的要求,我国电子管风琴教学工作也应当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内容,以加强培养电子管风琴音乐人才的伴奏能力。本文将就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信仰与现实、民族与正义、传统与现代等三个方面,对柯达伊《小弥撒曲》(Missa Brevis)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柯达伊借助弥撒曲体裁及其音乐语言所具有的宗教文化意义,表达了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富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的苦难和国家政权的非正义行为之时,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忏悔与祈祷。其音乐创作善于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资源,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重视民族性却又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作品对我国当代音乐发展也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的巨人,也是每部西方音乐史著作中着力用墨之处。随着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可见到很多优秀的西方音乐史著作,常见并普遍被用作教材的就有沈旋、谷文娴、陶辛合著的《西方音乐史简编》(下文简称《简编》),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下称《通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电子管风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不仅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设置其专业,如今在一些大专师范院校也逐渐得到发展。电子管风琴是20世纪一种新型的电子乐器,它承袭了管风琴构造原理,又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形态。由于大专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所以这种新型的电子乐器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发展。从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来看,决定了它在大专师范院校设置专业学习课程的必然性,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乐器,不仅能够独奏,而且可以为其它乐器和声乐伴奏,更加能够融入到大专师范音乐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本文是通过本人对大专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基础上的探索,以及多年来自身对电子管风琴的演奏,以及编曲、伴奏的实践经验,对电子管风琴在大专院校的普及和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力求电子管风琴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还能更加快速地融入更多的大专师范院校。  相似文献   

11.
肖复兴 《中文自修》2004,(11):29-29
说起古典时期的音乐,不能不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是那个时期的音乐三巨头。说起他们,真是非常的有意思。1750年,海顿18岁,写出了他第一部作品《F大调短小弥撒曲》,叩开了古典时期音乐的大门。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刚巧在那一年去世。而莫扎特去世和贝多芬出世的时  相似文献   

12.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一生创作成果颇为丰富,不仅是优秀的作曲家,也是出色的管风琴家,小提琴演奏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探析了古组曲的形成与风格特点,进而以巴赫《法国组曲》BWV.816为例分析古组曲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天主教由于内部矛盾分化出来的新教产生了新的宗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马丁路德作为新教的领袖,音乐敬拜是他的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音乐,众赞歌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后来到巴洛克时期,管风琴是当时最具时代性的乐器,它的音色可以有排山倒海之势也可以有高贵典雅之美,以及演奏出的丰富的和声的性能使它成为宗教音乐发展所依赖的乐器。天才音乐家巴赫作为新教路德宗派的信徒,他在众赞歌圣咏曲调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世俗流行的曲调,汇集自己的智慧与感情,充分发挥出他作为管风琴师的才能,于是就有了《四十五首众赞前奏曲》。  相似文献   

14.
一、生活是音乐创作的素材 19世纪以来巴赫的《平均律》在音乐史上就被誉为“音乐圣经中的旧约”。巴赫诞生于巴洛克音乐时代的晚期,终生在教堂和宫廷中任职,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老传统的影响,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打下了宗教的烙印,他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庞渤 《辽宁高职学报》2005,7(2):124-125
出于音乐的想法,使电子管风琴音乐让学生获取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无穷的学习乐趣:出于对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人才和演奏人才的培养是必要的,电子管风琴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有深刻的影响,因而注重高职电子管风琴的师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巴洛克时期主要有三种键盘乐器:管风琴、羽管键琴(也称拨弦古钢琴或大键琴)、击弦古钢琴。管风琴是巴洛克时期最早脱离声乐而独立发展的乐器。巴赫博采众长,把德国管风琴音乐推向历史的顶峰。管风琴音乐对巴赫的古钢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音乐可以被看作是整个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整个西方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成熟与不断演变的,与西方文学、绘画等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西方美学思想中闪现的哲学理念有密切联系.故从哲学这一高度出发,对西方音乐这一极具智慧的文化现象进行关照和思考,不仅有利于我们透过音乐现象去揭示音乐的本质,还有利于我们深层次把握音乐存在形式及其意义所在.由覃江梅著写,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一书,在对西方音乐审美哲学历史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参照哲学解释学、后现代哲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对西方音乐审美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进行了新的历史语境的阐释,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与西方教育哲学研究构建了桥梁.结合笔者对全书阅览,发现三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8.
曹禺以巴赫的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当深刻的思想情感,对曹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雨>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突出了神秘与救赎的宗教精神.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曹禺犹如一位交响乐指挥,以丰富复杂的复调结构把冲突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9.
《黄河大合唱》作为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与深层发掘,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及“民族形式”问题的渊源。受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潮流影响,在包括苏俄文艺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成功又成为了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是在原教学大纲基础上把《西方音乐史》和《西方名作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新课。该课程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但成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音乐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高师课程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上仍存在一些亟待改革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