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6):149-15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天路历程》和《圣经》两部作品的翻译史可以考察两者在中国的平行翻译进程及平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4.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6.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著名的神学家、重要的宗教改革家和伟大的《圣经》翻译家。他率先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德语《圣经》,使《圣经》为普通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在翻译进程中他始终坚持注重意译的翻译原则。他的翻译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统一了德国的语言,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而且为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贡献,在宗教、社会、历史、语言以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译介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研究翻译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圣经》译介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但《圣经》的译者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从而使《圣经》为不同价值观的各国人民所接受。《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包括对中国语言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在中国的汉译历史,并就影响最大的《和合本圣经》的成书以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其翻译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合本圣经》是国内外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译本,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述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固化。《和合本圣经》以口语化为特色而不失典雅,忠实而不失流畅,同时是注重文化翻译的"好的白话文"译本。  相似文献   

11.
佛经汉译与《圣经》英译同是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讨论了佛经汉译与《圣经》英译对中英语言的影响,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用语、典故成语以及文学作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郭美岐  吴华杰  焦艳 《海外英语》2011,(11):224-225
瞿秋白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绝对的白话本位原则"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丁.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翻译家。他的德语《圣经》被称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瞿秋白和路德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但两人在翻译的目的,读者群,翻译的原则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尽管如此,两人在翻译方法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该文拟就把瞿秋白与路德翻译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宗教改革之前,罗马教皇是解释人们信仰的权威,教士用普通大众听不懂的拉丁语为人们主持宗教仪式,英语《圣经》被认为是异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掀起翻译和出版英语《圣经》的高潮,最终《圣经》取代罗马教皇,成为人们信仰的权威。伴随着英语《圣经》的发展,国王的态度却反复变化,他们希望"自上而下"地加强王权、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大众通过阅读、理解英语《圣经》却产生不同的思想,最终自下而上推动教会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4.
"bread"作为文化负载词,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本文以《圣经》英汉译本作为平行语料库,检索分析了bread一词在《圣经》英译本中的搭配情况,主要有bread的动宾结构,bread的修饰语和bread的并列结构。并对照了这些结构在《圣经》中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主要是作为具体意义上的饼,食物的总称和修辞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圣经》中译本几乎保留了bread的意象采取直译。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体"是英语学习者在翻译中常犯的毛病,以《圣经》英汉对照版本为例探讨"翻译体"的种种表现和克服途径,以使译文更加接近"信、达、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文教资料》2009,(6):31-32
中国佛经翻译和英国的《圣经》翻译虽然在时间、空间、原译语和原译语读者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却有惊人的相似。本文拟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的翻译手法进行比较,旨在探求宗教类文献翻译中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7.
《圣经》既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堪称西方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功能相符,意义相似",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对《圣经》的三种中文译本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基督教正典圣经形成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圣经的翻译(汉译)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文圣经出现过很多版本,其中,和合本圣经在所有的圣经翻本中占据了重要并且独特的地位,也是当今中国教堂信徒所使用最广泛的版本,在现代有专家用了很多心血重新把圣经汉译,其中,圣经新译本就是一次很好的工作,本文通过对诗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等做分析。  相似文献   

19.
廖敏 《都江学刊》2001,13(4):59-62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吸引着无数西方学不断地对它作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英译本最多的书。本试从阐释学角度入手,分析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从而论证阐释学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圣经》典故翻译对中英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大量出典于《圣经》的文学典故,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圣经》的典故翻译就对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