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在低年级自然课上认识了个别事物的显著特征,在中年级重点要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可以说是认识的一个飞跃——由个别到一般。本册教材所选内容,力求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这一飞跃。例如:果实、茎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鸟的共同特征;空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压力;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等。课文的表述不再使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文字,而是直接提出“观察”、“实验”、“思考”、“制作”等。  相似文献   

2.
小学中年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中年级自然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旨在促进这种过渡。 在自然教学内容中,概念除了指“共同特征”外,还包括对自然事物性质的认识,对事物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认识。低年级自然教学认识个别事物的特征,积累感性认识。进入中年级则要求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3.
中年级自然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果实、茎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鸟、昆虫、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金属的共同特征,溶解的共同特征等,这  相似文献   

4.
张娟 《考试周刊》2013,(54):185-185
<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形式发生变化,主要是由具体形象的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中年级是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低年级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做一做"的学习方法认识事物的显著特征,步入中年级后就逐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综合推理等方法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是中年级科学课与低年级科学课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中年级自然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认识成果的凝结体。列宁指出:“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人们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在反复的观察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于是  相似文献   

6.
中年级是儿童形成自然科学概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引导儿童认识同类自然事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浅的科学概念,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形成概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进入中年级,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认识事物的性质,发展学生抽象、概括、推理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怎样使上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是中年级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发衣这篇教学实录,旨在提供一个教例,作为研究资料,结合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切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没有义务教育自然教科书《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实录,这个实录是过渡教材《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在讨论时要考虑到的。建议大家用《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实例来说叽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等待着教过这个课以后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提供必要的感觉材料,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必须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有了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并将这些个别属性结合起来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就是感知阶段.感知过的事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是表象.感知和表象都属干认识的感性阶段,是形成观念的基础.再通过对一类事物属性的分析、比较,认识它们共同的特有属性,舍弃它们非共同的特有属性,然后把这些属性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这就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逐渐由具象的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中年级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以及实践"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主要特征,进入中年级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归纳与推理,由此来认识同类事物的相同特质。科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认识科学事物,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课教学中,有一些自然现象受时空限制,不能在课堂中再现,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投影片可以克服这一限制,而且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尤其是活动投影片,可以模拟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画面产生动感,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认识物体的特征和构造,发现事物变化的原因,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等,弥补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 一、复合投影片 复合投影片,一般可用于认识物体的特征,物体的组成部分,物体的内部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果实的共同特征”的时候,我使用复合投影片,将果实分成3张投影片来演示。首先投出定片一果实的外型,紧接  相似文献   

11.
自然第六册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属中年级教学段。教学大纲对本学年段的基本要求是: 1.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知道一些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学习人体器官的作用和保健知识。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初学重力与重心时,往往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本文就通过对"重力和重心"学习中的易错点进行剖析,来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内容一、对重力的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即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到其他作用力无关例1关于地球上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重属性构成的复合体 ,这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探究活动必然要经过由分解事物个别属性到多维度、多层面认识事物个别属性 ,再到整合事物个别属性 ,把握事物整体特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分解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它既是深刻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前提 ,也是将个别属性升华为整体特征的基础。在理论研究中 ,这种分解主要表现为对研究客体的分类。分类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许分类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概括 ,即它能够促进理解 ,易于假设的简约 ,能够指导深入的…  相似文献   

14.
抽象是在同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是在对事物的属性作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借助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抽象与概括是人脑对事物的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通过抽象与概括,人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概念…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教学实质上是使学生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里所说的共同特征 ,指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即同类一切事物都具有 ,其他类事物没有的特征。下面谈谈自己进行概念教学的一些探索。1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运用变式 ,是掌握概念的基础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 ,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 ,就成为概念。一切事物的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 ,要使学生认识一类事物的共性 ,建立某个概念 ,就要充分认识该类事物中个体所具有的本质个性 ,这样才能准确地概括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特…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例如:认识果实、茎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鸟、昆虫、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金属的共同特征,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建立科学概念时,一般要经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概念形成的教学,选择了《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经过多次设计,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观察:感知自然事物 针对小学中年级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水  相似文献   

18.
一、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中年级(六年制)教材共有56课,其中有26课的内容为认识自然界常见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比较适合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根据具体内容的认知过程及抽象概括方式,可将这些课粗略地分为四种类型。A型:日常概念的科学化。(6课)此类课的特点是,学生对要认识的同类事物已能用相应的概念来称呼。如:螺丝钉、圆珠笔、果实、茎、花、鱼、鸟等。但这只是日常概念,学生对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还并不了解,如:果实是可以吃的,鸟是会飞的等等。教学时要在日常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该类事物中的某些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抽象出相应的本质属性,把日常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9.
自然课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课。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自然中的奥秘,增长自然知识,体验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下面谈谈我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生产的事例讲自然课的体会。一、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教学《哺乳动物》一课中,利用幻灯或挂图比较猫、牛、狗、狮子的外形等,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它们在繁殖、喂养后代方面的共同特征──乳奶喂养。又如,教学《鸟》一课,观察鹰、喜鹊、家燕、麻雀、大雁。啄木马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就能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7,(12)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课上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