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顺合作关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长效合作提供组织保障;以互利双赢为原则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协调机制,妥善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矛盾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珠三角"区域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以现代服务业专业为例,提出了适合新时期珠三角区域的"1234"校企深度联合办学模式及其相应的动力驱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监督调控机制及合作保障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神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经历了契约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学院模式、集团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逐渐发现了校企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引导、双主体驱动、过程控制、约束管理、社会服务等角度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传统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论述了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从构建校企合作专业自身建设与内涵发展机制、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与深度合作评价激励机制、校企互动运行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构建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燕飞 《家教世界》2012,(10):87-88
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时,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之一,校企双方在建立合作过程中如何结合双方的利益诉求,如何建立长效运行机制都是当前校企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构建跨界驱动运行机制的角度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基础,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双方共建深度合作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的实践困境反映出理论上存在的缺陷。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较短,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仍处于浅表层面。通过企业经营机制与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比较发现,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两个层次,运行机制的完善有赖于动力机制的构建;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校企合作的内在动机,但由于企业资本的趋利性,其提供职教公共服务的外部动力主要源自于政府导向的市场驱动;构建政府购买职教服务的机制是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主要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内生动力、校企联动缺乏外在制度保障、创新系统缺乏支持平台与支撑主体等问题。在职教集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下,构建包括动力机制、管理机制、投入与分配机制、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在内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对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剖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理论和实践起源,基于资源驱动、竞争战略驱动以及学习驱动等理论视角揭示校企联盟的产生动机及其本质内涵,总结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合作层次分为浅度、中度和深度三种类型,分析每类合作层次中具体的校企合作实施模式,最后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体制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校企一体化是建立在大学与企业(行业)、大学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组织,它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发展的新阶段.校企一体化的主体关系涵盖了大学--企业之间、政府--大学之间、政府--企业之间三类双向互动关系,其中大学--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核心.三重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产业、政府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在校企一体化中这三类主体关系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动力因素,而且这些动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校企一体化的系统关系及其动力因素来看,虽然它们之间主体关系在校企一体化进程中主体地位的影响大小有时会有变化,但是大学、企业、政府三类主体在校企一体化进程中基本动力因素没有改变,因此,构建校企一体化动因机制的主体也应该紧紧围绕大学、企业和政府这一主线.利益驱动机制、政策驱动机制、人才驱动机制、保证驱动机制等是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校企合作在制度缺陷、现实障碍、动力机制和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是,校企合作研究存在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形成系统研究框架,应用研究缺乏经验和实证支持等问题,进而提出以企业视角进行校企合作的研究,进行校企合作理论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和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创新性研究以及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校企合作在制度缺陷、现实障碍、动力机制和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是,校企合作研究存在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形成系统研究框架,应用研究缺乏经验和实证支持等问题,进而提出以企业视角进行校企合作的研究,进行校企合作理论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和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创新性研究以及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卓越计划"是由政府主导,由高校和企业参加的三方合作行为。"卓越计划"模式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其中"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前提,校企教学共管机制的构建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卓越计划"模式下校企教学共管机制的构建主要从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之间以及校企教学共管系统内部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构建的机制主要包括校企教学共管系统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校企合作为例,通过对中职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必要性的分析,对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创新,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阶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与监控五个机制建设层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达到校企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也必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具有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入合作,企业承担较大的育人责任和育人成本等特点。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缺乏规范的合作机制等问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孙兵 《现代教育》2014,(6):18-20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双主体,探索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针对目前高职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内外部动力因素的基础上,从完善政策扶持、提升需求互动、强化利益协调、推进人才驱动、创新合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高职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一平台、两重点、三适应、四转变"的工作思路,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先导。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和保障与约束机制,破解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性障碍。按照层次高低,可将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分为项目需求模式、平台互助模式和战略联盟模式,其中在战略联盟模式下构建"五共一体"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保障和动力等机制建设,坚持引入企业、引入设备、引入项目、引入管理的"四项引入"方式,探索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本文就此对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策略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特别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及动因,发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必然选择,共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组织协同、共同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战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创新机制入手,探索构建一种校企深度合作的、紧密的、长效运行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并就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校企合作新型机制方面做的一些有益的探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在为企业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逐步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只有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转化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源泉,为校企合作学生培养模式构建最佳平台。本文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培养模式的互动机制构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希望能够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