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2.
当春天快要到来的时候,他却离我们而远去,但是,他永在,虽然他不在我们的眼前,却永远在我们的心上。那是2001年的初冬,当我第一次走进档案馆的库  相似文献   

3.
父亲形象     
伊宝正 《档案天地》2010,(1):61-62,54
我的父亲,伊鸿飞.生于1894年,终于1948年。自我懂事起,就学着父母举动做事。所以,父母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字。能说善辩的聪明人。记得在村里哪家写租赁契约、文书借贴都找他;写分家、过继单也找他:办红白喜事也找他当总管。父亲做过小买卖。当过饭馆跑堂的.拉过洋车,打过短工,挑大粪,开过大粪场。  相似文献   

4.
过失与责任     
《档案与社会》2009,(3):1-1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相似文献   

5.
书痴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自报家门说他是L,因为在书店里见了我写的书《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想带一本与我那书所写主题有关的。“有趣的书”来给我看。我想与他素味平生,不知道他是何等样人,一时不敢请他到寒舍来,就推说过些时候吧。  相似文献   

6.
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带着他设计的书来到我的工作室他在一家出版社做设计工作,来北京已经五年多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十分苦恼。我问他拿到一部书稿设计通知是怎样开始设计的,他说只看看书名、内容简介就开始设计了,脑袋空空没什么主意的时候,就去逛书店,  相似文献   

7.
父亲生前是个"老出版",从业近七十年,手中过书无数。他晚年曾有两个愿望,一是能拥有一间自己明亮宽敞的书房,将散摆各处的书统统集中其内;二是能与退休的儿女一起,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出几本自写、自编、自印的书。在二十多年前,这也许仅是个美好的愿望;但在他离世之时,已全部实现了。"试水"初获成功2003年,父亲的老友、前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到上海来散心访  相似文献   

8.
父亲     
当我坐上开往驻马店的班车去学习时,父亲身影便浮现在眼前。每当我外出采访看到别人在地里干活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情景。他给我的爱,给我的情涌向笔端,催促我写他——黄金花——我敬爱的父亲。他是一位民办教师,深知知识的重要。为了我们兄妹三人都能学到知识,他勒紧裤带、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十一年的寒窗生涯我只给他带回了厚厚两摞书。作为党员,他谙知宣传工作的地位,当我鬼使神差地掂起笔杆写新闻时,他帮我找素材、抄稿  相似文献   

9.
谢泉铭先生是我尊敬的文学编辑,从1970年至2000年,期间有三十年的交往。虽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他指点过我、搀扶过我,是我的引路人。他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每当上海的阳春三月,白玉兰盛开的时候,我总会思念老谢,他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冯牧文集>即将出版,身为子女,也作为编辑,我参加了文集的编校工作.此时此刻,我的面前摆放着冯牧文集编委会送给我留做纪念的文集校样,面对厚高一尺多的文稿,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994年的春天,父亲过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就在那一天,来访的友人提出了为他出版文集的建议.当时,尽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仍被父亲婉拒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父亲说:"现在出文集,无论从数量还是分量而言,我的文章都不够.我还有一些该写而没写的东西,尤其是关于云南的散文,等我把想写的东西写完后,再考虑出文集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11.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核工业部所属的新疆一座铀矿工作。在那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父亲每天下班后总是拿着书和报纸看,看到高兴处,他就大声地念给我和妈妈听。渐渐地,听爸爸读报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写好多好多的文章让人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当过知青,干过铸造工、材料员、炊事员、缝纫工、管道工等等.工作很累,但动笔  相似文献   

12.
识途的老马     
郑榕 《档案天地》2010,(6):7-10
铁门内的童年 我是1924年出生的.生下来就在山东济南.我老家是安徽定远,从来没回去过。我父亲行五,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我的大伯父因为在安徽家里的后妈对他不好,大伯父小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后来考入当时的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在袁世凯新军中任队官。一步一步升到了师长。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4.
读书     
我先有感觉后有思考.这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但这一点我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作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以及这些书对我的影响:我连续不断地记录下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17岁那年的春节,刚好有这样的机会,父亲就让我去看望一个画家,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老校友。父亲自己不搞艺术,也不太懂。我看了他的画就很喜欢,于是拜他为师。他教我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比如素描、水彩,给我看一些书,从此我正式开始学画。  相似文献   

17.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五十年了,终年56岁,宏愿未竟,过早辞世,真是遗恨万千!他的历历往事,常常浮显在我的眼前,我忘不了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所幸他的热爱祖国,忠于教育文化出版事业,知难而进的精神,他的光辉业迹,已载入史册,长留人间。父亲是靠着超人的顽强毅力自学成才的。他17岁步入社会,先在南昌,自己集资办《正蒙学堂》八个月。18岁到武昌,结识廖仲恺等革命党人,接受进步思潮,与革命党人组织“日知会”,起草会章,任评议员。又自办书店,出售《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革命书籍。后在汉口《楚报》当主笔,因抨击时弊,触怒当局,《楚报》被查封,他被紧急通缉。父亲说过,当他得知消息时,鞋都来不及穿,一双拖鞋踏上轮船去了上海。到上海以后,除在昌明公司任经理兼编辑外,兼为《申报》、《南方报》作论说,主编《图书月报》。  相似文献   

18.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宽松.并不仅仅是要求我努力读书。 我记得.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关上电视.给我讲一些古书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问我,都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总结故事的意思。有些故事是告诉我做人要善良;有些故事告诉我不学无术最终会抱憾终身;也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