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四川省井研县的廖平是近代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他一生学经六变, 自号六译先生。他的经学第二变曾给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以影响,康有为据以写作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戊戌变法时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戊戌变法前,廖平改变了经学第二变的观点,而进入了经学第三变。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廖平这一思想变化时说:“晚年受张之洞贿逼,复著书自驳,其人固不足道。”认为廖平经学第三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张之洞的贿逼。此说一  相似文献   

2.
又一个小学六年结束了。从一年级开始,又看到了只有五六岁的孩子学写汉字,一笔一画,自然没有六年级的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但在低年级学生的眼中,也有汉字的秀美,更有他们模糊的认识——"字如其人"!"字如其人",从某种角度说,道出了写好字的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唐六如评传     
唐六如名寅,字伯虎。世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趋里。其父广德,母丘氏。六如于成化(明宪宗)六年(公元一四七○)二月初四出生。那年岁值庚寅,所以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自号六如(佛家语也,亦曰六喻)。《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六者,喻世间一切无常也。  相似文献   

4.
萨都剌(拉),约生于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卒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终年六十四岁。祖名思兰不花(一译萨拉布哈),曾随世祖征战有功。父名阿鲁赤(一译傲拉齐),于英宗时(1320—1323)镇守云、代等州(今河北省北部赤城一带与山西省北部代州)。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萨为姓,据其后裔在《雁门萨氏家谱》中云:姓系元帝所赐。生于雁门(其父任所),后定居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四十三岁举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进士,历任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掌印及实权的正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燕南河北道肃正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江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浙行中书省郎中、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等官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提高英译汉水平,优化译文质量出发,举出若干译例,并通过对例句的翻译分析,提出在英译汉中发挥汉语“四字格”词组和“四字格”成语优势,借助其节奏感使译文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6.
西方译学的发展经历了六个翻译高潮 ,每一个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每一个翻译高潮都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都推动了译学的发展。本文对每一高潮产生的历史背景、译人译作译论、翻译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就西方译学的发展的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经学大师廖平评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学大师廖平精熟汉师家法,长于礼制,善说“今古”,度越前贤伦辈。廖平学经六变,其“一变二变”最可观。其“尊今抑古”,具有社会和学术两大效益;其疑古精神、素王改制思想,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进而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古史系统进行重新清理的“古史辩”运动。廖平为学屡变,而不变者是尊孔尊经,“尊孔”是尊“托古改制”之孔,“尊经”是尊为后世制法、因时制宜、为时损益之经,实质是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改革的“立足点”,因此廖平之学术创见具有振奋民族自尊心之功。但是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廖平接受西方新学说、新理论十分有限,以致六次改变其说,亦未能自安,用心可嘉,而其实功未竞,这正预示了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过渡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梁宏荣 《成才之路》2010,(34):I0030-I0030
高考语文试题改革,与时俱进。纵观最近几年高考,不难发现,客观题锐减,主观题猛增,文言文试题分值显著加大。这一变化,既体现了高考加重能力考查系数的用意,又与新教材突出文言文教学精神相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基础年级的教师,要重视并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下面是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的"六步"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导、读、译、点、评、练。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我算不上一个很有天分的孩子。我读诗人作家们的自述,最羡慕那些三岁吟诗、五岁作文、七八岁就在报刊上神姿英发的经历。我六岁半之前被父母放养在外婆家,不认得一个字。我妈匆匆将我接回老家罗岭,准备上学。我站在老师面前,老师手里拿着十支粉笔,叫我数,可我每次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课本末加注释,人们对此的解释又不相同。《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新编高中古文注释评析》和(高中第六册语文参考》等都把“齿危”译为“牙齿松动”或“牙齿动摇”。对此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危”字没有“松动”、“动摇”之意,而且“齿”字在此也不是指“牙齿”,它指的是“岁数、年龄”,因此“齿危发秃”说的是年龄大,头发秃了。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能够言之成理,但仔细考虑,又觉得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我看过一本书:《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加尔布雷思著,胡利平译,译林出版社)。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社会的书,书不到十万字,是写给普通人看的。  相似文献   

12.
校服     
六年拼搏,六年期盼,我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钟祥名校———兰台实验初中。发校服了,我轻轻地将它平摆在床上,默默地坐下来,激动地望着它,一时无语。校服是蓝色的,镶着白色的领,挺好看的,带点儿神秘与稳重。而它的样式却不尽新颖,是标准的校服样式,正规而平常,又有些古板。它似乎向我展示了一个未知的中学时代,虽然枯燥无味,注定要在书山题海与深度眼镜中度过,却又时起波澜,会伴随着无数惊喜、无数挫折,一个个挑战也将接踵而来。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胸前的“兰台初中”四个字了。这是令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四个字啊!还记得一年前,我和妈妈走在…  相似文献   

13.
薛居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在二十四史所有的主编人员中,只有他和范晔、李延寿、宋祁四人是属于河南籍的。在薛居正主持下编写的《旧五代史》,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他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终年七十岁。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一生经历了六个朝代。  相似文献   

14.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专家金忠明曾经说过,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做到"爱、信、严、尊、细、乐"这六个字,这真是班级管理的至理名言。我已从教38年,也做了38年班主任。在现实形势下,班主任工作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工作,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要做好、做细班主任工作,就要做到"爱、信、严、尊、细、乐"这六个字。一、用"爱"字奠基,用"信"字激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爱班级、爱每一个孩子。平时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  相似文献   

16.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人,中国近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一生著述极富。但他并不是脱离社会,不问政治,为治经学而治经学的经师。受现实社会矛盾和时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在他的经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廖平以经学六变、著作等身,实践了自己“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游六虚”的豪言壮语,成为我国近代经学史上无人可方的经学大师。他的“冥心独造,破空而行”,致使他的经学思想,惟一、二变为人接受,三变以后,“知者甚鲜”,五变、六变“语益诡,理益玄”,结果“举世非之,索解人不得”,甚至到了“虽心折者不能赞一辞”,而胡适之这样的洋博士,竟视为方士。随侍左右,朝夕濡沫其学的廖宗泽,也“以莫测高深”,而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醉翁亭记》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本文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4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本文是庆历六年(1046)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  相似文献   

19.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1期,刊载了郑万耕、张奇伟同志的《廖季平经学第四变及其哲学思想(以下简称《廖》文)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对廖平经学第四变作了研究,读后给人以启发,这对于从多方面来探究廖平的经学思想是有意义的。但是,《廖》文对廖平经学第四变的分析,却忽略了廖平生活的时代与其经学家的个性,也未将其放在廖平一生的思想发展中来研究,因而,文章的基本看法似大有商榷之必要。为着加深对廖平思想的研究同一目的,本文拟就对廖平的经学第四变谈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