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志文 《乒乓世界》2005,(5):117-117
我是一名业余怪球手,人称“刁无锡”,从12岁开始打乒乓球.迄今已有69个年头了,曾代表过山东邮电系统、山东省直机关等参加过全国老年乒乓球比赛及国际乒乓球“元老杯”比赛,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由于长期在写字台前弯着腰工作,我患了职业颈椎病,晚年加重成了颈椎粘连.造成供血困难,为防止意外,遵照医嘱,我只能告别酷爱一辈子的乒乓球。2004年山东省“寿星杯”乒乓球比赛是我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乒乓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许多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在2002年底举行的纪念中国乒乓球队建队50年庆祝活动期间.叶佩琼与儿子李隼,女儿李隽都受到了表彰,妈妈和女儿获“贡献奖”,儿子获“特殊贡献奖”。在我国乒乓球运动史上.这是第一家.在中国乒乓球界.这也是唯一的一家。于是.我们请出了这一家人。唯一与乒乓球不沾边的体操爸爸李世铭率先提笔.完成了“我们的乒乓之家”系列中的“上篇”,妈妈叶佩琼的《中篇——我和我的乒乓儿女》以及儿子李隼的《下篇——我有一个理想的境界》,将在下期刊登。而关于女儿李隽.读者可以在2004年第3期杂志中找到本刊驻日记者石小娟的精彩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4,(2):152-152
我从事体育记者工作十几年.采访过很多国际乒乓球比赛.所接触和关注的不只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队员和对手。还有一个特殊人群也是作为中国记者不可能忽视的,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海外兵团”。随着我与他们的接触越来越多.我最终认识到“海外兵团”为促进所在国家和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3):143-143
2007年编辑部招进了四名年轻人。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另外三位是:大朵(李美多)、小甄(甄东隅)和黑妹(陈思婧)。跟经过专业训练的李大朵和小甄相比.我的乒乓球技可以很自信地排在黑妹之上。尽管这个名次是由于黑妹同学几乎从未碰过球拍.我不战而胜的结果.但是一年来在诸位编辑大哥的帮助下,我的乒乓球技也经历了一番“粗编”的“洗礼”。  相似文献   

5.
梁慧敏 《乒乓世界》2005,(12):44-47
“我打球的时候.虽然36届世乒赛我们团体最后赢了.打了翻身仗,可我输了两场.总归有点遗憾。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乒乓球上的智商还比较高。通过自己的手实现目标是一种享受,而做教练.让另一个人实现目标.更能体现你的智商.对乒乓球的理解以及业务能力.这是一种更大的享受和满足。”施之皓说。  相似文献   

6.
谢志斌 《乒乓世界》2005,(9):I0020-I0021
一个偶然而又自然的机会.拥有深厚乒乓球功底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我.成为了2005年“鲁能杯”中国乒超联赛波尔中国之行广东站的翻译。能这样近距离地与世界名将亲密接触和交流.让我这个超级乒乓球发烧友倍感兴奋和荣幸。  相似文献   

7.
读编信箱     
江苏南京刘铭(?)电竞大环境是冬天,但不登堂入室不代表我们不能“暗潮涌动”。待到我们这代从暗黑玩到WOW,从星际到魔兽的年轻人逐渐加入社会,进而扛起社会进步栋梁时,电竞会和传统足球、篮球、乒乓球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好一个“暗潮涌动”!好一个“不可或缺”!短短的几句话  相似文献   

8.
刘鼎 《乒乓世界》2008,(3):153-153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其文化传承已久,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倡导国球文化,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了“奥运北科·乒乓有我”北京科技大学首届国球文化节。此次文化节于2007年10月开始.12月结束,历时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共举办校级乒乓球比赛3场.参加北京市高校校际间乒乓球比赛3次,邀请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兄弟高校来我校进行友谊赛。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09,(2):60-61
很多球迷可能都看过《乒乓长盛考》这本书,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我在乒超联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到,真正让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基础是什么?其实就是基层乒乓球的热情。毛主席那时候讲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觉得是一个根本,所以我感觉国球从原来单一倡导的“为国争光”,到现在进入“为健康服务”的阶段,带给大家的益处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5):154-154
3月30日,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31天,来自北京16所高校的41名校级领导云集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参加“国强杯”2008年北京市高校校长乒乓球比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彭.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杨宾,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刘启孝,山东国强集团董事长宋国强,北京大学体育协会乒乓球协会主席史桂兰出席了开幕式。北京大学副校长、工会主席岳素兰在开幕式上说:“希望能通过校长杯乒乓球比赛,让校长们在运动中体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情怀。”  相似文献   

11.
乒乓老板     
谢文奇 《乒乓世界》2005,(1):104-104
周日.我去一家乒乓球俱乐部.看见很多乒乓球爱好者在这里捉对撕杀.场面十分热烈。其中一位老者人称“乒乓老板”.精神矍铄.技艺不凡。他球路飘忽.忽左忽右.或长或短.虚虚实实,与其交手着纷纷落马。  相似文献   

12.
陈国瑞 《乒乓世界》2007,(5):I0018-I0018
株洲机务段的退休职工,陈国瑞老先生在寄给本刊主编徐寅生的来信中,介绍了他多年来通过乒乓球运动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看过陈老先生的信,徐主编亲自批示。打乒乓球锻炼身体与病魔作斗争值得学习当看到信中陈老先生提到的独特的对付弧圈球的方法.徐主编还风趣地表示,如果能有机会愿意亲自领教一下利用乒乓球运动锻炼身体,与病痛作斗争在我们广大读者身边还有很多.徐主编希望通过这封采信.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乒乓健身的活动中来,同时也希望您能把发生在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关于乒乓球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一同分享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封洋溢着战斗精神的信,一同走进陈老先生那充满乒乓情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王林昊 《乒乓世界》2007,(10):I0018-I0018
我.王林昊,一个健康快乐的阳光男孩,北京市66中初二1班的一名特长生。特长:乒乓球;星级:三星半。暑假本来想痛快地回家“乐”一阵子,却被一帮来自荷兰的乒乓球队员给“打劫”了,因为我能说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能当一个“半导体”式的翻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谢志斌 《乒乓世界》2005,(10):I0012-I0013
波尔走了,丹麦“黑马”梅兹来了,他是加盟广东宝玛仕乒乓球俱乐部的第二个外援.我也荣幸地担任了他此次中国之行广东站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竞赛与观赏     
《乒乓世界》开辟了“我说改革”专栏,很好,为广大乒乓球迷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的园地。我是一个有五十年球龄的老乒乓球迷,至今仍坚持乒乓球运动,受益匪浅,并有两项与乒乓球有关的实用新型专利,对乒乓球的一往情深是难以言表的,所以对乒乓球运动的改革也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16.
马有顺 《乒乓世界》2005,(1):105-105
所谓“爆冷”是指名不见经传的弱者一举击败了名将。在2004年的世界杯赛中.巴西年轻选手蒙特罗淘汰奥运新科状元柳承敏即为例证。但有些场次的胜负称为“爆冷”却难免牵强。比如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决赛.王皓输给柳承敏就不能称为“爆冷”。我认为.王皓输球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05,(8):26-27
我是准?“我”是一个虚拟的人,“我”之所以被虚拟出来,完全是为了给大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乒乓球手凭借自己的乒乓球技艺在世界闯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李美多  张凡 《乒乓世界》2008,(2):150-150
2007年12月22日.对北京的乒乓球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大日子”——第二届”闽龙杯“北京社区乒乓球总决赛在十里河闽龙陶瓷市场内的闽龙乒乓球俱乐部拉开帷幕。经过一年巡回赛的激烈争夺.冲出重围的各路英豪齐聚于此.争夺万元大奖总决赛的冠军。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03,(8):i006-i006
“乒乓球有多重?”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当爸爸说要做我的乒乓球“教练”,我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从小体弱,总是以医院为家,爸妈视我的身体为最头痛的事!这大概是爸爸要我学球的主要原因吧。“太重的话我可不打!”我平生最恨的事莫过  相似文献   

20.
提笔为文时.我刻意在案桌旁搁着两本《乒乓世界》一本是2000年的第七期,上面有一篇专访“小鱼儿”的特别报道,主角在文章的末尾提到了在下和“三分的乒乓球”网站。“小鱼儿”的两位站长是我在1998年于网络相识的乒迷.交往下来彼此惺惺相惜。所以.既然三人小名同时在这一期的《乒乓世界》中出现.我就特别保留下来.除了纪念也做个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