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强 《新闻采编》2008,(1):29-31
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稳态新闻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时效性不太强,还没有被报道过,广大受众尚不知道的新闻,也有人称之为隐性新闻。相对于时效性较强、动态明显的显性新闻来说,稳态新闻具有新鲜元素少、态势波动小、看似习以为常、不太引人注意的特点。教育工作规律性强、周期较  相似文献   

2.
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与‘瞬  相似文献   

3.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4.
朱本锐 《传媒观察》2007,(12):61-62
本文所指的新闻策划,是指针对新闻报道选题的策划,即狭义的新闻策划,简单定义为:新闻媒体为了系统地、有章法地做出深刻鲜活的新闻,在新闻采访前对某一个选题做出相应的有方向性的安排,在新闻采写、制作时按照计划的思路予以细化整合,以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据此定义,新闻策划分为两个方面:应对公众关注的显性新闻信息(如突发事件、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等)进行策划报道,即显性新闻策划;通过对人们感兴趣的隐性信息的发掘,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新闻内容,即隐性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5.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什么?梁衡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实的信息传播。在精确定义“新闻”的基础上.梁衡又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谁最先发现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谁的手中。即使是显性新闻,如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新闻、大庭广众面前发生的事件,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及随之带来的变化等等,除媒体不同而采用的新闻语言、表现方式等不同外,不同的记者对同一事件的观察、认识和报道的角度不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闻报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而那些隐性新闻,即被显性新闻掩盖着、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失实可分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新闻的隐性失实是指相关记者、编辑非主观故意的、由于采访不深入、理论水平不高或者新闻观念偏颇等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由于其具有非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发生的几率较之显性失实要多得多,因而危害也更大。细察新闻隐性失实的表现,以便引起足够重视,对于减少和杜绝隐性新闻失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8,(11):8-8
黄建国在2008年第9期《传媒观察》中撰文说,新闻的显性失实比较容易被发现,在新闻实践中较多发生的另一种新闻隐性失实,由于其具有非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其发生的几率较之显性失实要多得多。新闻的隐性失实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越来越表明,新闻资源开发力度与报纸的竞争力紧密相联。国内新闻理论界目前多把新闻资源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那些利用价值明显、容易被人发现的新闻资源被认为是显性资源。而那些可利用价值不明显,不太为人们发现注意的被称作是隐性资源。隐性新闻资源更为一般人所不识,但却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一旦开发利用,则很容易成为独家的、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在媒体竞争激烈,报纸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充分开发隐性新闻资源,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致胜砝码。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很宝贵的隐性新闻资源,特别是对于面向广大市民的地市级晚报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方圆 《新闻知识》2001,(12):40-41
梁衡同志说:"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而事实上,位于"上层的、政治中心的记者近水楼台可以快速抢到新闻,基层的、远离政治中心的记者,或专门采写某一方面报道(如教育科学)的记者,周围的事平凡而又平静","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发生并总让你抢到呢?"他说,这也不必悲观:"注意发现那些还未被人报道的稳态新闻是大有可为的","十几年间,凡是我写出的这类稿件都得到了较强烈的反响","我获得的几项全国性新闻奖恰恰都是这种稳态新闻","那些乡间僻壤里发生的事,有时也能上头版头条去和北京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13.
彭鹏 《新闻前哨》2014,(3):67-68
摄影是指利用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而新闻摄影则是将影像所记录的内容,作为新闻信息进行传递。新闻摄影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常常激发出新闻摄影工作者的灵感.新闻摄影人通过自己对事件的认知感悟,选择出独特的视角,运用丰富的摄影语言来捕捉正在发生的瞬间影像.将最真实的新闻现场通过图片传播给大众。  相似文献   

14.
杨苗  刘路 《新闻知识》2002,(3):40-42
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之眼,它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概括新闻事实、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及美化报纸版面等多种作用。 评价新闻内容是指在概括事实的基础上点明新闻的价值和意义,以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新闻,并借此表明编辑或媒体的倾向性,给读者以启发,直接到舆论引导作用。 一、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 按标题在评价新闻内容时的表意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评价就是在标题中直接指出对错、表明立场,或以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词语对新闻事实在进行评价,有时还会在标题中直接得出一个态度鲜明…  相似文献   

15.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6.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17.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明 《新闻传播》2010,(5):138-138
隐性采访是以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为特征.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特征.针对隐性采访中的人格侵害现象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新闻立法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打靶“三点一线”,即:眼睛、缺口、准星。新闻学者梁衡在新闻实践中,总结了提高新闻上稿率的“三点一线”采访法,即:政策(主要指中央的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形势(这一个时期社会的趋势和民心,包括人们的思潮、行动、所说所议等)、事实(为多数读者关心的事)。梁衡说:“生活中的事实千千万,传媒只是选择那些与全社会关系较大、为多数读者关心的事。  相似文献   

20.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