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顺从”的“受教育”、“适应”的“受教育”、“投机”的“受教育”和“反抗”的“受教育”。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分显现课程和潜在课程阐述教育原则。“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内容包括认知、态度、行动、引评、内化。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科技理性当道,课堂教学日益呈现出知识至上。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生命”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的转向。我们试从传受双方的“事前信息”约定、“生命价值观”教学理念的重构、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语言有效性要求的合理追求四方面为教育传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石卫新 《生活教育》2013,(12):65-66
摘要: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活的课堂”启迪,学校开展“行知课堂”教育实践。文章着重介绍了“行知课堂”模式内涵、理念支撑、操作要领等方面的思考与做法。行知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做学为中心,以生活为背景,激活学校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持续学校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行知课堂;活的课堂;做学  相似文献   

5.
1996年起,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开展了关于现代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五”期间,我们重点围绕“课程教材的意义重构”、“师生关系的意义重构”和“活动方式的意义重构”展开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十五”期间,作为现代生活教育的滚动发展,我们将研究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德育,提出了“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构想,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审批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加强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巢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全国16个城市的2000位公众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显示:“住房”、“就业”、“教育”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今年最受公众关心的”两会”热点。其中对“教育”包括如何治理教育乱收费、打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关注度达到58%。  相似文献   

8.
在对小学语文“生活课堂”的摸索实践中,我受传统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四门口技的启发,大胆将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嫁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进而衍化成“说课”“学课”“斗课”“唱课”四种不同的生活课堂模式,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将这四种生活课堂模式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和谐课堂”是教育和谐、公平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与公平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课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实现“课堂公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教学民主”。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宪章”、我国宪法确立的“受教育权”实际上其本质是指人的“受教育平等权”,或者称之为“享有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和国家、社会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权利”,它属于人权中“平等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人的受教育平等权更确切地讲是指“人有获得国家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客观物质条件的权利”。在我国立法史上,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就确立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教育”仅仅是人作为社会个体成员(或称“公民”)的一种主观行为状态,是一种一般民事行为,而不是能产生民事和行政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行  相似文献   

11.
内部人控制视角的“知识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与我国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有很大的关系。内部人控制不仅加剧了“知识失业”的严重程度,同时使教育丧失了应有的的信号功能,造成了效率的损失。因此,从制度上对内部人控制进行约束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实现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新的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院近两年来"订单教育"的开展状况,就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订单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是以“双基”教学为主,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则贯穿了“STS”教育。通过对“双基”教学和“STS”教育的对比,对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知识失业问题在近些年日益突出,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我们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形成知识失业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以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的基于两个部门(职业技术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宏观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微观上高等教育的学科设定以及办学规模要及时地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调整,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多年,而在文学界及思想界,它的影响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正是由于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使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独特的一景——知青文学。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包括知青在内的整整几代人的目光。"上山下乡"运动到今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而知青文学也历经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深刻的蜕变,但贯穿其中、始终如一的是作品中难以挣脱的"知青情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浅析知青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流程,并从中揭示出贯穿其中的"知青情结"。  相似文献   

16.
教育程度与阶层嵌入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初期,当“制度”先行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呈现出一种双向驱动。知青返城与高等教育改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返城知青”是切入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历史客体。教育的“拨乱反正”给了返城知青重塑文化资本的机会,教育考试制度的恢复使得其“再知识化”有了体制化确认的渠道。返城知青“再知识化”的自为建构过程可分为纵向教育系统的“高考”和继续教育系统的“成教”两部分。将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教改革与返城知青的文化资本重塑联系起来,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制度—教育—社会”三者间的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国际经验看,当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通常会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市场需求减少、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解决“知识失业”,应从改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就业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杰拉尔德信奉"人类工具说"和"机器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熏陶出来的新型剥削者。他是"死亡意识"的载体,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受害者。这一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败坏人性、异化男女两性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章的规定和党的宗旨的要求。要使"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成为现实,必须设定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使"党的干部"不想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使"党的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与政府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需要公民的积极行使和政俯有效的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对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改善国民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义务教育的主体,政俯应当承担起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充分实现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