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新编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共有14个“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内或课外阅读,由于“阅读”在教学上不作要求,故考试就不涉及“阅读”知识点,长期以来被人所忽视。殊不知这些阅读材料对于深化教材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增长学生才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阅读要出个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自由地读。有句话说得好:一百个读的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经验的差异,对本中形象的二次建构是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这种个性不是我们能够教出来的,它是儿童心灵的歌唱,“每个人都在唱自己的那支曲子”。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阅读影响着人的气质的养成,是中学生性格定型中的重要支点与测点,对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个性心理培育的误区主要有:换汤不换药,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胎体;把求异思维的培育等同于“背叛传统”,完全忽视传统育人方式的优势与积点;拔苗助长,不重客观实际的超常规超现实超能力的培育;激励教育中的道德缺失;拒绝创造力的“跑龙套”。个性化阅读使人们重新评估教育价值与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使空白效应得到唤醒与互动思维得到推介、教材与教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人所认识,教育素材被无限扩大,媒介成为“师授”、“书授”等传统教育渠道外的“第二种力量”。  相似文献   

6.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不仅影响人的思想品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造发展起着控制调节作用。因为语文阅读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很多书的精髓不是单一分  相似文献   

7.
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而阅读就是人获取知识和净化心灵的良好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书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怎样才能让读者懂作者的心情,去和作者做真正的“对话”?现代文洋洋洒洒。泼墨如泻,  相似文献   

8.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学生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小,玩游戏的劲头却越来越大。为了与网络游戏一争高下,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阅读上来,我校教师集思广益,运用教学智慧,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淘书乐”阅读计划——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一本书(做好标记,学期末归还),全年级进行“淘书乐摆摊”,让每个人都能淘到自己还没读过的书。这样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刘仁增 《福建教育》2005,(5A):30-3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对阅读心理的科学反映。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结果学生对课文的“反应”的确出现多元化,如提出“太阳对人类也有害”(《太阳》)、  相似文献   

11.
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和学习的主人”,学习潜能不断被挖掘了出来,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如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下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指导呢?一、爱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爱阅读是主动阅读的基本前提,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成为阅读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同时也要创造出良好的阅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吸收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基本概念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有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颇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话语。从“意识形态”理论衍生出来的文学批评范式“症侯阅读”对当下大众文化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症侯阅读”批评范式,有本质化、机械化的弱点,将它用于对一种“意识形态”批判时,其本身又同时在构建另一种“意识形态”,从而陷入一种理论的悖谬之中。  相似文献   

13.
美丽是需要姿势的,阅读的美丽也不例外。不管是从学得和习得的学习原理思辨,还是从鱼和渔的辩证关系践行,阅读需要美丽的姿势,其美丽的要领笔者以为,应该是“精致”和“个性”。  相似文献   

14.
很多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书目依然没有头绪,课外阅读良莠不齐,快餐式阅读比比皆是,真正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阅读没有顺序,心中没有规划,表达没有个性。我称之为“三无”现象。能否克服“三无”现象,通过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教学走向阅读“三有”--有序、有划、有魂,是学生阅读走向良性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整理式阅读     
整理式阅读也叫做“积累式阅读”,它是一种集聚课精华、充分表现学习个性、富有创造性的阅读艺术。它对一课、一个单元、一册书和若干册书的阅读时均适用。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那些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分类概括综合整理,做成让人爱不释手的读书笔记。同学们学会整理式阅读,从中积累多种知识,这对提高读写能力和应对语考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仙登霞 《甘肃教育》2011,(14):66-66
鲁迅说:“书籍是人类营养的面包。”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了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是一个重头戏。通过测读,能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能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可见,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么读了一页书,读了一本书,你能从中得到多少有“营养”的“乳汁”,能获取多少有效信息呢?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阅读收获甚微。其表现是:读时什么都清楚,过后什么都糊涂,  相似文献   

19.
要读整本书的说法是由叶圣陶在20个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主张“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初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版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有着明确的表述: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把情感融入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个性阳光发展,提高学生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本文以《西游记》为例,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书中人物遇到的问题,分析其情感表现,结合自我认知及生活经验,把书本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得出更妥当的处理问题方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情感认知、表达能力,增强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