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故事内容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文中描写渔夫的笔墨不多,只写了他深夜归来后与桑娜的对话,而在这段对话中四次出现了“哦”这个语气词。四个“哦”语气都表示感叹,但是音和义不尽相同,应根据句子中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 1.表示关心、同情①“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②“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了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3.
《穷人》一课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就有两个“得”字,这两个“得”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4.
《穷人》这篇文章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主动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家的孩子的事 ,表现出穷人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在板书完课题后 ,让学生通读全文 ,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桑娜”、“西蒙”、“渔夫”。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善良品质的词句加以体会 ,并精练地板书出来 :桑娜“主动收养”“非……不可” ;西蒙“疼爱、惦念孩子” ;渔夫“主动收养” ,“熬过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用红笔画出三个相迭的红心后板书“善良”这一点明中心的词 ,这说明有着相同命运的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们“…  相似文献   

5.
《穷人》中有一段话:“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话中的“熬”字,充分展现了渔夫为了救助西蒙的孩子而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的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6.
《穷人》中有一段话:“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话中的“熬”字,充分展现了渔夫为了救助西蒙的孩子而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的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7.
《穷人》这篇课文,写的是穷苦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邻居西蒙,并把西蒙死后遗留下的两个幼儿抱回家抚养的事,赞扬了穷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课文先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守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接着写桑娜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病死,便把她的孩子抱回家以及这样做后  相似文献   

8.
设疑三法     
设疑三法一、探微溯源设计坡度分析课文时,紧紧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素,进行重点评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意味。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问:“课文中为什么用‘穷人’作题目?”学生有的答桑娜是穷人,有的答渔夫是穷人,还有的答西蒙是穷人。说明他们对课文理解...  相似文献   

9.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画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穷人》一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生活十分穷困的情况下,同情、关心并收养了邻居西蒙遗留的子女。课文朴实、生动,读后给人以心灵美的教益。课文的主人公——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一个朴实勤劳善良可敬的妇女。桑娜出现时,正“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在她的操持下,这间渔家小屋“地板  相似文献   

11.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我上小学学习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如此,我走上三尺讲台十余年,向学生传授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也一直如此。前些日子,我教学本课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节外生枝”,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篇课文,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看法。那是一次公开课,事先没有通知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学《穷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旨…  相似文献   

12.
“我?”析     
“我?”是部编五年制第十册《穷人》一课中桑娜说的一句话。“我?”桑娜欲言又止,没有正面回答丈夫的问题,而是改口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沉默了一阵,桑娜才用试探的口气告诉渔夫西蒙丢下两个孩子死了。  相似文献   

13.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  相似文献   

14.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穷人》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纯朴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全文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极具表现力,尤其是对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心理的描写,更是细致人微、真实传神,一个纯朴善良的穷人形象跃然纸上,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这是中央电视台2003年月频频出现的广告语。邻居读初一的孩子来问一道地理习题。正巧中央电视台播“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小家伙立即被吸引住了。我知道他爱看体育运动类节目,便从广告语开始与他聊了起来。“你知道‘第三极’指的是什么吗?”“珠穆朗玛峰呗!”“珠峰是‘第三极’,还有两极你知道吗?”“嗯,……”刚才还对答如流,现在语塞了。看他想了一会儿还回答不出的窘迫样子,我说:“地理书上不是讲过‘南极’‘北极’吗?”“哦!……”由此想到我们的地理教学,想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第十册《穷人》是讲读课文。文中对穷人的品质通过桑娜收养孤儿进行了集中反映。课文中渔夫出现的很晚,时间也很短,仅有与桑娜的两段对话。要使学生认识穷人的品质,分析桑娜具有代表性,分析渔夫则带有广泛性。因此,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渔夫的品质之美,课文的中心就要变成“桑  相似文献   

18.
《穷人》一课在叙述渔夫怎样对待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时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个“熬”字,把渔夫关心体贴别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的思想品质充分表现了出来。“熬”字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熬”字是“忍受、勉强支持”的意思,本课中有“想尽办法度难关”的意思。为什么要“熬”呢?我引导学生围绕渔夫一家原先的家境来讨论。关于渔夫的家境,课文第二节有这样一段叙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风暴和寒冷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段叙述告诉我们:尽管渔家夫妇拼命干活,可还是摆脱不了家境贫困,生  相似文献   

19.
读书贵有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教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四季的脚步》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体会四季的美。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老师,课文中有错字!你不是说一般来说除了写人以外,其他事物都用宝盖头的‘它’吗?为什么语文书上写四季的时候都不用‘它’,而用了女字旁的‘她’呢?”原来课文是这样写的:“春天的脚步悄悄,悄  相似文献   

20.
一、通过比较 ,启发思维比较是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A方法 ,可收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的效果。如《穷人》一课 ,我们依据教材可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将渔夫的家庭状况和西蒙的家庭状况作比较 :西蒙一家三口人 ,两个孩子 ,本人有病 ,生活极为困难 ;渔夫家有七口人 ,五个孩子 ,虽然不顾生命危险出海打渔 ,但吃的还是黑面包。这使学生认识到在沙俄时代 ,渔民们的生活是贫苦的、悲惨的。二是将桑娜和西蒙作比较 ;桑娜家庭虽然贫困 ,但把屋子收拾得“舒适而温暖” ;西蒙虽然贫困交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