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我们遇到许多队都使用2—3区域联防及其变化(如半场紧逼或场角夹击),迫使我们提出了多套区域进攻战术。任何有效的区域进攻都应当利用传球和队员的跑动来打乱对方的防守,并使进攻队员插入到防守空档。我们提出的1—3—1区域进攻成攻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论你的队员身高如何,在和任何球队比赛时,这种进攻战术都可以很好地组织起内线和外围的进攻。  相似文献   

2.
运用1—2—2移动进攻法来进攻具有二点最有效的理由:1.队员能获得较高的投兰命中率。2.它能调动防守者移动,迫使防守者在位置上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3.
一、区域紧逼夹击防守的好处: 现代篮球运动中,积极的攻击性的集体性的区域紧逼夹击防守已被广泛采用了。我认为,在青少年的基础训练中,特别是身材不高的球队的训练中,要特别重视防守训练。要让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区域紧逼夹击防守技术与战术配合。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紧逼夹击防守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自觉地贯彻在训练和比赛中。近几年来,篮球运动比赛朝着更加剧烈、对抗性更强的方向发展,比赛剧烈、对抗性强,突出地表现在防守的攻击性和集体性上。因此,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应大胆采用区域紧逼夹击防守,加大比赛强度。这种防守的好处,在于它对对方能施加较大的压力,给对方在进攻配合上造成更大的困难,延误其进攻时间,破坏、影响其进攻配合,迫使对方思想紧张和在进攻战术上的大量失误、违例。而对我方则是增加进攻次数和创造更多更有利的快攻机会。  相似文献   

4.
这是人盯人防守的一种,运用暂时的不平衡防守去制约对手进攻的方法。落位与要求(图1) 弧顶—2(LONG GUARD)能逼迫运球队员到夹击区,阻止对手在弧顶区活动。根据对方进攻的变化调整伸缩性位置,他防守假动作好,善于切断对方传球路线,有良好的体力和控制篮板的优势,能发动快攻。右锋—3(SHORT FORWARD)快速、机智,能迅速选择适当的防守时机和距离进行夹击,会紧逼处于他防区的对手,攻击积极,篮板好。  相似文献   

5.
<正>边路1VS1防守是足球场上较常出现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足球技术之一。一方面,因为足球进攻防守的原则是“进攻拉开、防守收缩”;另一方面,因为边路距离球门比较远,难以造成直接射门的机会。但如果边后卫被突破,就容易形成直接传中的进攻威胁,因此,提升队员的边路1VS1防守能力是防守的关键。笔者从热身活动、技术训练、技能训练、比赛共4个方面展开,制订了8种训练方法,旨在提升队员的防守能力,以及判断防守角度以及抢球时机等能力。  相似文献   

6.
1—3—1混合防守是将盯人防守和区域联防两种防守形式的优点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防守配合。在1—3—1混合防守中,重点是紧逼、控制在中锋区域内的任何进攻队员和通过堵截传球路线,阻止转移传球。图一见80页,是防守的基本落位形式。基本原则 X_1必须迫使控制球的队员,向两侧的边线移动,阻止朝罚球区内切入。 X_3和X_4在阻止向内线传球的前提下,可尽量迫使对方向边线移动,扩大两侧的防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盯人防守,对阻止拉开进攻战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许多教练员已经注意到求助于区域夹击,也取得了好的效果。通过在场角对球的夹击,迫使进攻队传些危险的球。在近来的比赛中,最有效的半场紧逼是1—3—1和1—2—1—1。拉开进攻和被推广的重叠进攻之所以行之有效:1)进攻队能拉空中间地带;2)进攻队可以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直逼兰下。人盯人防守不能坚固地阻止这些进攻形式。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制订的战术训练计划基本上是以区域联防为主,所以教练员既要教如何防守联防,又要教如何进攻区域联防。这就成为对我们的一种特殊要求。我们需要找出一个较为简单、可塑性较大的区域进攻方法,特别是因为目前的防守趋向愈来愈朝着区域联防和联防与人盯人混合防守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训练一种在对方防守变化时,运动员容易执行的进攻区域联防的战术,并且要使他们充满信心将所学到的东西在比赛中运用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1—3—1移动进攻法能够应用于进攻多种区域防守,特别在防守战术变化频繁情况下,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对付不同区域防守时,只需稍作变化就能奏效。怎样才能有效地进攻区域防守呢?首先,进攻要善于判断防守的战术形式以及防守的战术意图(无论防守采用哪种假象伪装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只有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世界篮球运动的形势,分析防守战术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区域联防,盯人和区域盯人几个防守战术体系。各体系中的战术内容繁多。从我国目前各级球队在防守训练及比赛运用中,大体的情况是。区域联防和盯人防守体系多,区域盯人防守体系运用的少;运用区域盯人的队也是采用半场区域盯人的多,在全场运用区域盯人的少;在运用半场区域盯人过程中,分兵把口的多,能做到协防、助防和夹击的少;在防守中能对重点人、重点区域加强防守的多,而对随时变化的进攻方向、区域,能随时集中防守力量,保持防守优势的少。本文想就1—2—2区域盯人谈谈浅见,目的是加强防守战术训练,促进防守战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区域盯人防守战术在半场或全场的运用中,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与擅长拳法的对手过招遇到擅长用拳法的对手,要常用腿法。如:我可使用腿在退时反击,以腿进攻,使其不得出手;对手进攻时,我则用拳防守,同时要抓住时机进攻。进攻时要防守,形成一个"防守——进攻——防守"的计划;防守时注意进攻,形成一个"进攻——防守——进攻"的公式。进攻得手,就是  相似文献   

12.
当前篮球运动发展到高速度、争夺激烈、对抗性强、战术多变、队员得分普遍的阶段。攻守技、战术日趋全面,集体的进攻和防守进一步显得重要,高速多变的进攻促使了综合性防守的发展。于是,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现场统计和录像分析的方法,对2004—2005赛季陕西东盛队主场的比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东盛队替补队员与主力队员存在较大差距;在进攻中整体进攻能力和进攻质量不同,难以形成比较均衡的攻击;在防守中队员防守积极性与攻击性较弱,难以对对手的进攻形成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接拦回球防守阵形,可分为在强攻和快攻两种进攻方法下防守。各种进攻体系中的强攻接拦回球防守,以集中优势防前区为重点,防守阵形相对比较固定。快攻下接拦回球防守,由于快攻的突然、快速、多点进攻等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其防守阵形则是变化不定的。对抓好接拦回球防守训练,必须加强保护防守的意识训练;反射性接球能力接球动作训练;成队的各种进攻战术被拦回球的整体防守阵形训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子篮球队对手3分球进攻的战术防守效果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男子篮球队在防守3分球时的主要问题:在防守快攻时,重视限制区周围的防守,放松对3分区的防守;使用区域联防时,对手的3分球运用率和命中率较高;在半场人盯人时,防守范围较小,是松动盯人,使对手容易进攻到3分线从而获得较多的3分球进攻机会;高大运动员防守对手3分球进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6.
一、战术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早已被公认是一项攻击性很强的防守战术。由于它综合了盯人和联防的优点,所以大家都想运用它。但要真正运用得富有成效还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近年来由于进攻的发展,常常出现一但前场防守不成功,后场就要以少防多的被动局面;由于身体、技术和集体配合一时还不能适应全场争夺的需要,在全场连续夹击时,常常会出现不仅对方没有产生错误,反到乱了自己防守阵脚的混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男篮赛事分析21世纪世界男篮发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伦红  杨国宽 《体育学刊》2007,14(4):101-104
以第28届奥运会、2006年世锦赛男篮统计资料作为切入点,结合其它世界大赛,探讨世界男篮发展特征。结果发现,世界男篮进攻上注重提高进攻质量与效率,进攻区域扩大,进攻具有整体性,进攻类型上以内线为主,内外线均衡发展为主要进攻方式;防守上注重防守质量,防区扩大,防守阵形具有伸缩性、针对性、随机性与强调防守效率评价,防守阵形上以综合防守为主。进攻节奏加快,强调攻守平衡。世界各国篮球运动水平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形成欧美抗衡的局面。国际球员促进各国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李军 《体育教学》2006,(1):69-69
一、二人进功一人防守快传推进保距离,接近圈顶运突进;切入篮下不减速,果断上篮最要紧。二、一人防守二人进攻以少防多不要慌,选择位置来帮忙;迫使降速不投篮,伺机打断把球抢。三、三人进攻二人防守三人队形成三角,中间队员来掌握;平行防守突中路,前后防守走边路。四、二人进攻  相似文献   

19.
一、防守的目的进攻与防守是足球运动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进攻是为了破门得分取得胜利;防守是为了保住大门,不输球,并且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再次进攻的权利。攻防是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因为比赛是一个整体,因此进攻中必然包含有防守的因素,防守中也必然包含有进攻的因素,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比赛取得预期的成果。从整个足球历史来看,  相似文献   

20.
篮球运动是在攻与防的交替中进行的,进攻技、战术是在针对防守的对抗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的;反之,防守的技、战术同样是在对抗进攻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我们应善于发现对抗中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和发展我们的技、战术。 (一)防投篮时的反锁信息面对善于外围投篮而不习惯突破的投篮手,或面对善于突破而不习惯中投的投篮手,做为防守者,只要有所准备,采取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