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邮博览》2003年第12期刊有《北京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一文,文称: “北京根本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这是因为“1988年12月14日,国家邮政总局就同意北京收寄邮政快件使用条形码挂号标签。”我们知道,邮政快件是1987年11月10日开办的,开办初期可以使用快件信封,也可以使用符合国  相似文献   

2.
针对《集邮博览》2003年12期29页关于《北京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的话题(下称"没用说"),《集邮博览》今年第4期发表了两篇说明北京曾经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的文章。14页的一篇的依据是1987年11月10日邮政快件开办首日的北京6支"No.086610"号邮政快件纳费签条(下称"首日说");15页一篇则展示了北京两家邮电所实寄封上的快件号码签条(下称"邮所说")。拜读两文后笔者认为:"邮所说"真实可信,而"首日说"  相似文献   

3.
《集邮博览》2003年第12期刊登朱复兴先生《北京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的文章,文章说“有些收集邮政快件的邮友到处寻找北京收寄的贴有‘号码标签’的快件实寄品和收据,认为北京使用号码标签的时间短,快件实寄品少,收集难度大。事实上,北京根本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  相似文献   

4.
拜读《集邮博览》2003年12期朱复兴先生《北京没 有使用邮政快件号码标签》及2004年第4期马东甲先 生《北京的确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两篇文章后很 感兴趣。为弄清北京市邮政局是否使用过邮政快件号 码标签,笔者翻箱倒柜,居然找出好多上世纪90年代 初从北京市各邮政支局寄出的贴有邮政(大宗)快件号 码标签的银行联行专用信封。  相似文献   

5.
揭露假封     
下图所谓“邮政快件首日封”上盖有“北京6(支)1987.11.10.14日戳,快件标签上的流水号是“088610”。一般各支局快件标签上的流水号都是从“000001”开始,定期累积各支局流水号即是总件数。根据邮政总局1988年1月19日的(1988)邮政字10号《关于加强邮政快件业务管理和做好扩大开办城市准备工作的通知》的附表1《一九八七年邮政快件收寄业务量情况表》上,注明1987年北京快件收寄业务量总共只有5830件(52天)。  相似文献   

6.
万方 《上海集邮》2001,(4):44-44
《上海集邮》曾先后介绍过天津、河北、湖北、山东、海南等地开办省内邮政快件业务(有的已停办)。据笔所知,江西省也于2000年1月1日起开办省内邮政快件业务,开办范围和资费标准见图1。  相似文献   

7.
1988年和1991年的《国内邮件处理规则》都明确规定,邮政快件标签(以及快件专用信封、各种快件单式)应当是“白纸、红格、红字、红号码”,但也有不按规定的(参见030443),现再介绍几种:新疆伊宁的“白纸、绿格、绿字、绿号码”大宗快件标签(图1),仅见1990年4-12月使用。天津3支局、43支局曾用电脑打印的黑格、黑字、黑号码大宗快件标签(图2、5),多见于1991年7月至1992年6月。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00年6、7期发表了李明等先生《外国在华邮政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后,张莘农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4期发表《“外国在华邮政”不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一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李明等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8期发表《再论外国在华邮政属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王微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11期发表《依然值得商榷》一文,谈了自己的观点。此后一年多来,未见有人再撰文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从邮局开办邮政快件业务后,银行之间互寄结算凭证,绝大多数都用快件寄发。根据邮政总局《关于改进邮政快件收寄处理方式的通知》,自1989年1月1日起,对银行交寄的邮政快件,以转帐支付邮资的,允许在联行专用信封上预印“大宗快件”标签。对不超过20克的快件,也许可在标签上印邮资款额,在交寄时加盖收寄戳为有效。所以这类联行专用快件信封,也是快件邮品的一个分支。使用这类信封的银行共有中  相似文献   

10.
胡钦禄 《上海集邮》2004,(12):36-37
邮政快件开办的第一阶段,从1987年11月10日至1988年12月31日,以手填标签作为纳资和稽核凭证。用户零星交寄使用的快件标签有二种:(1)二页式标签;(2)三联式标签。 1987年9月5日,邮政总局《国内邮政快件传递处理方法》规定:"国内邮政快件收据,各局必须严格按规格印制,可以用二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1月10日开办邮政快件业务,分零寄型和大宗型二种。根据《国内邮政快件传递处理办法》规定:“按大宗收寄的快件,也应按件称量计费,粘贴‘大宗邮政快件标签’(标签按节目填写),并应在邮件的正面加盖收寄日戳。”多数邮局按此处理(见图,广州寄嘉兴快件首日封)。1988年版《国内邮件处理规则》也如此规定。 当时,邮政快件的收寄与贴邮票的挂号邮件、大宗挂号邮件  相似文献   

12.
《集邮博览》第7期刊出《形似邮票的封缄票》一文,介绍了作者收藏的“中国人民邮政收到已破邮局代封”四方连邮政签条,这是一种由邮政部门印制的邮政签条,邮章上规定这种签条为“代封纸”,集邮界俗称“代封票”。  相似文献   

13.
为开办邮政快件业务,邮电部于1987年10月5日发出(1987)邮部字493号《关于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的通知》,并于1987年111月10日在全国196个城市开办。其中明确规定:“营业点收寄快件,必须按照《开办邮政快件城市名称簿》规定的范围办理,不要误收非开办  相似文献   

14.
与“收件人总付邮费”邮件相关的邮文在《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博览》等报刊陆续刊出,关于它的称谓和是否为邮政用品各有说法。前段时间看到《集邮报》一篇文章称该邮件是邮政用品;近日又读《集邮博览》说该邮件不是邮政用品(见2004年第11期《香港集  相似文献   

15.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16.
又见孔雀戳     
《集邮博览》2004年第7期刊登了“罕见的孔雀戳”一文,认为“现在只有四川省筠连县孔雀乡仍使用‘孔雀’邮政日戳”。其实使用孔雀地名邮戳的并非上述一地。在笔者收藏的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2011年第6期刊登了梁荫宗先生《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一文,介绍了他收藏的一枚1931年赣西南赤色邮政实寄封,笔者认为,这枚实寄封的真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集邮博览》2015年7月号刊登的《包裹单上的各类邮政业务日戳》一文,举例介绍了实寄包裹单上加盖的各类邮政业务日戳,计有包裹日戳、营业日戳、分拣日戳、封发日戳、筒取日戳、转运日戳、投递日戳、平信日戳、挂号日戳、印刷品日戳、快件日戳、汇兑(储蓄)日戳、报刊(发行)日戳、电信日戳共14类,拜读后受益匪浅,深感包裹单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集邮课题。除了上述14类,笔者所收藏的包裹单中,还盖有另外两类邮政业务日戳,现补充  相似文献   

19.
毕晓光 《集邮博览》2001,(11):12-12
“爱尔兰之鸟”普通邮票是爱尔兰目前在邮政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邮票。它以印制精美、画面漂亮、品种多样而受到世人瞩目。2000年第8期《集邮博览》曾做过较为详尽的介绍。随着人们的用邮需求,爱尔兰邮政在原已发行过的“爱尔兰之鸟”普通邮票的基础上,又增加发行了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近读魏裕民先生《“文”字邮票邮政铭记的变化》(集邮博览2004.2)一文,笔者很是得益。然而对魏先生“毛体邮政铭记的来历”中关于是用哪几款毛泽东手迹拼接铭记却有不同的看法。魏先生说:“文1、文2邮票上邮政铭记选自毛泽东为1965年1月1日发行的《中国青年报》重新题写的报头”(图1)。还说毛泽东“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