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是中国新闻界非同寻常的一年,有媒体将它称为中国的“公共事件元年”,以五大事件为佐证: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济南红钻帝国事件、华南虎事件和厦门PX事件。此种说法一出,其他媒体的评论也纷纷表示认同,紧跟着提出了类似名称,比如“网络公共事件元年”、“互联网的公共元年”甚至“民意年”等等。各种说法虽有细微差别,但都被赋予了同一含义,那就是2007年是中国公共事件和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年份。  相似文献   

2.
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架构下考察“郭美美事件”所引爆的“慈善危机”,肯定了网络在公众民意表达中的作用,网民民意可以督促红十字会甚至整个慈善界秉承中立、客观、人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网络不仅表达了主流民意,而且也是社会转型多元时代多元表达的平台。网络表达的这两个特点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思想动态。 网络言论已日益成为社会民意的寒暑表,这是公众社会主体意识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躲猫猫"事件是我国目前网络民意表达现状的一个必然结果,并将影响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作为一种公民权利的表达,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已得到确立并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参与主体范围继续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且行为更加理性、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5.
马燕 《传媒》2016,(12):90-92
用户日益增多的新媒体社交在网络上形成了区别于真实社交的语境,部分受众基于“民意聚合”,在脑海中构筑“想象的共同体”,借此融入社交网络以形成弱势群体的聚合,抒发政治诉求;正向的民意聚合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群文化,但当前社交语境下的某些民意聚合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社交行为,如媒介事件被框架化,人物刻板印象加剧,非理性的表达让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移;对其纠偏,须有赖于官方对公民意识的尊重,媒体对职业道德和责任的坚守,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记者部落     
他,被了解他的朋友称为“寂寞高手”;他,视激情为事业的生命;他,引领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媒体,连续追踪刘秋海事件5年,创下中国传媒的纪录,创新了中国新闻调查;他,倾力打造,创造了北京报业新格局。朱德付,一个怀揣“百年京华”梦想的职业新闻人。毫无疑问,互联网现在已经3成为我国民意表达最活跃的平台。尽管传统媒体对一些事件、案件无柰缺席,或报道不多,但互联网上排山倒海般的谴责和抗议却往往会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利用网络上的民意表达实现舆论监督的优势是明显的,“中国舆论监督网”对“下跪副市长”事件的成功监督,展示了网络舆论对现实极大的干预力量。本期“新闻茶座”在座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教授。  相似文献   

7.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李勇  张旭 《新闻世界》2012,(1):104-105
网络为民意表达、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垠的空间,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从“周老虎”、“天价烟”、“南京飙车”案,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无不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关。当我们在为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和网民的热情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舆论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淼 《新闻世界》2012,(5):123-124
网络民意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借助或通过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所反映、表达、实现的社会公众思想、舆论的趋向和导向。本文以杭州I飙车案为例,分析网络民意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并就如何看待网络民意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刘倩倩 《新闻传播》2009,(10):24-24
网络的蓬勃发展,拓宽了民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网络民意也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现象入手,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民意失实和失衡的原因,进而探讨对网络民意进行纠错与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石首市政府网站被"黑"看网络民意的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17日,湖北石首一酒店厨师死因不明陈尸门前,由于当地群众不满警方的调查而设置路障,引发群体性事件.21日凌晨,湖北石首市政府网站被黑j黑客在页面上留下"真相只有一个"等文字.之后多天,该网站都不能正常访问.[1]在以往的公共事件中,网民大多只在虚拟社区凝聚民意、表达关注.但是,此次事件中攻击政府网站的行为显示出,网民已经不局限于在虚拟社会活动,而是试图在现实社会中采取行动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文拟抛开事件中的其他要素,单从网站"被黑"这一事件来探讨网络民意的执行问题,以及网络民意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公共政策智库结构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专家学者独揽向官方咨询机构与分散的网民并重.网民来源的广泛性、丰富性支持网络民意的理性与民智的科学性,网络表达的便捷性、匿名性保障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与民智的专业性,网络民意足以充当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本文通过分析“个税起征点”调整政策的出台过程发现,网络民意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决策者对于民意与民智的态度.本文认为,从政策问题建构到政策评估及反馈,网络“民间智库”全程充当咨询师和信息员;从常设民意平台到科学分析网络民意,决策者须主动利用和发挥“民间智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孙鹏 《记者摇篮》2010,(7):44-44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在“周久耕案”、公务员“出国考察门”事件、“局长日记”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渠道;在胡斌飙车案、许霆案、习水“嫖宿幼女案”等案件中,也可以看到网络民意对司法裁判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对行政执法的有力监督。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互联网作为民意诉求的新渠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从拉萨3.14事件到汶川大地震,从贵州瓮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等,面对网络民意的汹涌巨浪,有的领导干部束手无策,有的领导干部堵塞查封……  相似文献   

15.
傅萌 《视听界》2010,(1):96-98
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网络舆论逐步显示出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从几年前的“周老虎”事件,到后来的“躲猫猫”、“俯卧撑”、“70码”、“楼脆脆”、“钓鱼案”等等,网络媒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力,已超越了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6.
时宜 《报刊之友》2012,(9):27-29
随着WEB2.0概念的提出和新技术的推行,世界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就吴英案为例,对整个事件中公众意见表达对舆论监督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看到了其存在的隐患。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意"的规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以独特优势塑造了新型社会舆论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它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社会事件交互作用下传播技术作为另类表达通道的表现,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金  闵大洪 《青年记者》2004,(10):37-39
赵:闵教授,您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您聊一聊网络舆论的问题。我们知道,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时,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公众难以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而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网络传播新闻、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政府官员的意见与建议。人民网当年对“南丹事件”的报道让人记忆犹新,近一段时间,黄金高在“强国论坛”上的长信、“中国舆论监督网”对原济宁下跪副市长的事件披露,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跪副市长”也因此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被逮捕。这些事例表明,网络正在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9,(2):13-13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近日提出2009年新媒体十大趋势: 一、新媒体成畅通民意重要渠道。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于“网络民意”、“网络政治”日益重视.据有关调查显示,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