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压力实验盒     
新编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四课《水的压力和浮力》及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两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水和大气都具有压力,压力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自制了简易大气和水的压力实验盒。  相似文献   

2.
一、简易大气和水的压力实验盒 新编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四课《水的压力和浮力》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要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认识水、大气具有压力,压力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自制了简易大气压力实验盒。  相似文献   

3.
教授《水的压力与浮力》这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水的内部具有压力,认识水的浮力。课本练习中关于水的内部压力的实验(如图1),由于上下漏斗口橡皮膜一样大,因而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4.
为了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第九课设计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 ,将其先后置于盛有热水和冷水的容器中 ,塑料管里的液面会发生变化 (上升和下降 ) ,从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进而拓展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 1这是一个容易操作的实验 ,多年的教学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可是 ,在一次推门课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上课了 ,在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该实验后 ,教师便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上述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实验探究 ,随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满以为会很顺利地得出结论 ,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外 ,有学生汇报说将该装置…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 ,第 16课《热传导》实验 2 - 2 ,采用三根铁丝 ,其中一根铁丝是整根的 ,其余两根铁丝是断开的 ,断开的铁丝分别用装有水和空气的玻璃管连接起来。用酒精灯加热三根铁丝的左端 ,让学生观察三根铁丝右端用凡士林粘着的三根火柴棒 ,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个实验装置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水、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铁丝是热的良导体。但是若按该实验插图的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成功率低 ,所需时间长。这是因为加热位置距离右端的火柴棒太远 ,只凭酒精灯的火力要加热到铁丝右端发热 ,需要很长时间 ,…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 (下 )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 ,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 ,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 ,使学生知道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1 本课的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相似文献   

7.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 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 ,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 ,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 ,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 ,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也就是“变量”。要上好这一课 ,关键是如何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  相似文献   

8.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浮沉的规律是学习大气压力和浮力,以及船、飞机等课的基础。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验到“潜水人”教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沉积实验的改进《地层的形成》(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九册 )一课中的沉积实验 ,现象不明显 ,不利于学生观察。原因是实验使用的粘土会使水浑浊不清 ,而无法看到小石子、砂的运动与沉积。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尝试 ,效果不错。实验方法如下 :1.把适量的小石子、粗砂、细砂搀和起来倒进瓶中 ,再往瓶里倒一些水 ,用塑料直尺搅动水 ,使水很快地运动起来。你就会清楚地看到细砂、粗砂、小石子跟着运动起来。2 .停止搅动 ,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 ,就会看到小石子、粗砂、细砂沉积下来 ,最后还能看到沉积物的分层现象。二、水有压力实验的改进小学…  相似文献   

11.
1构思本课是苏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二篇“观察水”中的第二版块关于“溶解”的内容。就教材地位来看,本单元用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意图是站在生命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对动植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真正体会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观察水”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和一滴水的观察,让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描述水,并能利用所学知识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  相似文献   

12.
铁的化合物是高二化学课本中一部分重要内容 ,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分析与处理好这部分教材 ,对讲解好这节课 ,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本节内容的特点1 内容包括 :铁的氧化物 ;铁的氢氧化物 ;Fe2 与Fe3 的转化 ;Fe3 的检验。共四大块内容 ,内容多且杂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2 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演示实验有四个 ,其中有些实验易做 ,成功率大 ;有些做起来难度较大 ,变化较缓慢 ,费时间。这又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点。3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可适当增加些实验…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市六年制小学自然常识课本第九册第28课《怎样减少摩擦》中,有“气垫能减小摩擦”的实验,而在仪器配备中却无气垫实验器教具。要完成这一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到气垫能减小摩擦的现象,老师必须自己动手制作。  相似文献   

14.
凤凰国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里面有一个拓展实验"让我们也来做一只‘热气球’"。对此实验,笔者有点自己的思考。1原实验存在的不足教材中图片见图1。此项实验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认识热空气会上升。个人认为,图1中点燃蜡烛产生了热空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于是袋子慢慢升空。但此实验中,袋子用手  相似文献   

15.
浅析对《水》的教学孔祥辉(江西省吉安县城关一小)统编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二课《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及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第一课《水》,初次(统编教材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对只有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困难,为了使...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教材第一册第五课中“制作叶的标本”这节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和制作叶标本的实践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制作植物标本的兴趣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采集和制作叶标本有兴趣,也有制作好标本的愿望。但由于叶标本的制作方法比较落后,学生制作的标本质量较差,最为明显的是叶片压制不平和标本不够精致。因此,课后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叶标本不喜欢,更不想长期保存,这就失去了标本的本身意义。 为此,我们对叶标本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作了改进,使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教材首先从实验出发,让学生运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的电路。依次在两鱼夹间接入材料。通过看小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当验证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或绝缘体时,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它们一一接入鱼夹间,看到的现象是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学生得出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教材的结论是:“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这样的矛盾使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教材编写错误;有的说书本没有以事实说话;有的说自己的实验方法不对;………  相似文献   

18.
首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小学科学第3册第15课《沉浮的秘密》一课中有关浮力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将橡皮泥块悬挂在手持圆桶测力计的下方,读取测力计的读数,  相似文献   

19.
云、雨、雾多功能演示器杨德章(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镇第一小学131401)自然教材第一册第二十课《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以实验为基础来讲授的,但教材中实验装置只能说明雨的形成,只适用于这一课。为了增加教具的多功能性,使其在全套自然教材中都能适用,结合几...  相似文献   

20.
五则实验的设计赖小平,张继光(福建上杭县古田学区中心小学364201)一、什么力量使水在地球上循环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二十课《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第三册第二十课么什么力量使水在地球上循环》联系紧密。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后一课是前一课的深入。鉴于此,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