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实行了1300年,因而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这一传统严重影响了当代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走上了一条歧路。在科举制度被废除100年后的今天,深刻反思我国当代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恶果,彻底根除这一扼杀个性、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教育制度,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以引导教育健康地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客辞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科学信仰与"科举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只有科学信念而缺乏科学信仰,主要是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考察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科举考试使民众形成对人的信仰而失去对物的信仰。科举制度的长期历史积淀使其本身形成“科举信仰”。“科举信仰”对今天科学与教育有着复杂和广泛的影响。培养当代民众的科学信仰。必须正视“科举信仰”的存在。对其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如何评价其质量是一个大话题,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认识。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应试教育固然有传统的科举教育、功名教育的历史渊源,但在当前,却无疑是教育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环境中出现的偏差。从古到今的教育理论均为素质教育,从来就没有基本意义上的应试教育理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一定意义上可谓古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是古代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终极归宿。其中突出强调的是时代所要求的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种技能或去适应某项测试。科举考试也是对古代教育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代三百余年间科举考试的变革对八股文内容及篇章结构的初步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王安石与朱熹等人是这个过程中在客观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他们分别以政治力量、思想建设的不同方式为八股文内容的确立做了最初的奠基.在科举考试的思想内容被限定后,南宋后期为应对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大量文章学著作又为八股文篇章结构的形成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1.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不够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民族传统文化却往往被大学生忽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其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有些学校更加注重升学率,而弱化了对  相似文献   

7.
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的采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值此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评价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乃是一项难得的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在没有想不出再好的办法之前,考试是不可废的。  相似文献   

8.
一、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应有充分的估计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确立的科举考试制度,被世界公认为考试的始祖。封建统治者办教育,建立了多层级的考试制度,来挑选自己的接班人。这样中国教育一开始就走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应试———做官”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奠基作用.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国家提出了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方针已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的概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既要培养专门人才,也要培养过去者,而且从数量上看,后者是主要的。 同科举考试一样,应试教育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但它培养的是专门的人才,而不是劳动者。这就异化了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由面向全体变为面向部分,由国民教育变成了精英教育。 可以说,应试教育以面向少数人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竟用一日‘文革”话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实践中遇到应试教育的强大阻碍。人们努力从多方面寻找应试教育这一桎梏的根源,却都无功而返。三个代表理论是对马克思学说的新发展,中国当代教育同样要体现三个代表精神。三个代表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分数成为教育目的,教育成了某些人的工具。尤其是在人文学科应试教育危害犹大。本文仅就历史教育的问题进行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13.
贾岛是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诗人。他一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没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职,最终却因为受到某种惩罚而获得了官职。而文献资料却对此问题一无涉及,这不能不说是唐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文章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及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认为这一奇特现象的产生与唐人为何看重进士科以及贾岛个人的性格两方面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李贺受传统礼俗的制约,因避父讳未能举进士。笔者认为李贺最终放弃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于其它科别的考试,再者与李贺体貌特征有关,李贺相貌丑陋、羸弱多病,不能通过吏部释褐试对考生体貌健康状况的严格限制,他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而选择恩荫入仕的捷径。恩荫入仕在唐代为时俗所轻,职官品级较低,升迁艰难,李贺再次陷入尴尬之境。本文尝试阐释李贺仕途遭遇。  相似文献   

15.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明清,延续了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他们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要学做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学识再渊博也难以成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 变化和社会变革的错综复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尺度、理想追求、生活方式等必然要产生深刻影响。尽管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17.
科举情结与“应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关于“应试教育”的危害,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大家意识到,遏制“应试教育”的蔓延,是整个社会的事作为“教育圈内”人,更不能置之度外,应该做一点什么才是.首先,是正视自己的问题.考试是中国文化中的固有部分,而文化是不能废除的.现在,没有人建议要取消高考、反对高考.但是,近来似乎不能批评“应试教育”了一提“应试教育”,就被扣上“否定教育公平,脱离中国国情”的帽子.实际上,有考试,就有应试,我们反对的是惟考试论、惟分数论.考试走向极端,就会危害社会.一百年前,延续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轰然瓦解,就是明证.时至今日,如果数学教育一…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科学哲学所揭示的关于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变迁,实质也是一次教育对"和谐"理念初始背离、最终回归的过程.经历了泛政治化教育对人的异化,应试教育对人的忽视,素质教育的开展从内容、过程、目标、环境等不同方位体现出面向"和谐"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从留学到回国工作,鲁迅的一生同众多的日本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从他们对鲁迅的回忆中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而正直的中国人形象。他永远是笑着的,有着浓浓的赤子心,对朋友特别是对青年,他总是无私的奉献。日本人的鲁迅印象与当前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刘希伟 《教育研究》2015,(2):130-138
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包括定例性政策与变通性政策。定例性政策规定流动人口落户年限满二十年,具有田产、房产等不动产凭证且着实无法返回原籍地区应试,才可以向流入地政府申请异地科举考试;变通性政策大多是通过放宽落户要求而对异地科举考试限制进行松绑,但亦有少数情形通过提高落户门槛而收紧异地科举考试规定。探讨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与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