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拍了不少质量高的照片,他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典型瞬间的两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瞬间和“抓住这一瞬间”。这恐怕是对从事新闻摄影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何“发现”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2.
周摄华 《新闻界》2004,(4):74-75
“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  相似文献   

3.
李科 《新闻爱好者》2011,(23):80-81
"决定性瞬间"这个摄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概念名称,来源于1952年出版的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摄影作品集《决定性瞬间》。这本作品集树立了布列松一代摄影艺术大师的地位,也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美学观念的体现,其主要是使  相似文献   

4.
瞬间     
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相信,在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 在三位勇敢者从4000米高空处跃下,呈自由降落状态的一分钟内,布勒松所说的瞬间已然来临。在这一瞬,真实世界毕现无遗:大地是圆的,天空包容大地,翱游于篮色天空绿色大地之间的精灵是人——他们自由、快乐并且充满骄傲。 正如布勒松所说的那样,在这一瞬,周围的诸种因素皆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事件的完整面貌。摄影师的最大幸福莫过于抓住这个“决定性的瞬间”,因为这个瞬间所展示的丰富内涵,足以让著作辈出的文学家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6.
<正>"世间万物皆有其决定性瞬间,创作一幅杰作就是要意识到并抓住这一瞬间。"但凡国内的摄影记者或纪实摄影之人士,在谈论图片拍摄时,无一不是以布勒松的这个决定性瞬间理论唯马首是瞻。那么,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拍出新闻好图片?  相似文献   

7.
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说过:“照片是眼光,心灵与理智在一个唯一重要的瞬间里的结合”。久而久之,我终于读懂了这句名言所含的哲理。刘年来,他与新闻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追求这项神圣事业的坎坷途中,闯过了一道道布满蒺藜的关隘。一、糜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兵”。他曾以此鼓励自己,并为之奋斗。在多姿多彩的军营这所大学校里,他最终走上了新闻的道路,并迷上了新闻摄影。老子日:糜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一个人选择了一个目标开始很容易,想干到底并有所成就则很少见。他30年拼搏耕耘,饱含着对…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创立人的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于当地时间8月2日在法国东南部一个小岛上去世,享年95岁。亨利·卡蒂埃·布勒松1908年出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少年时代他就热爱美术,曾师从画家弋登奈和安德烈·洛特,并于1928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专门学习绘画和文学,他的志向是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摄影家。然而从1931年起,布勒松离开了绘画,转向摄影。从1932年到1934年,他肩背相机,走遍了地中海沿岸、墨西哥、美国。收集在作品集《决定性瞬间》里的许多早期杰作,全部是在这一…  相似文献   

9.
鲍旖婧 《视听》2016,(6):94-95
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出现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摄影史,他毕生都游走在世界各地的街头巷尾进行纪实摄影创作,记录和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并于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美学观念。人们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解和解读,不应仅局限于单一时间维度的概念上,更准确的是把那凝固的决定性瞬间视为在时间、空间与事件三维立体坐标轴上的巧妙交织结点。本文将针对布列松的纪实摄影,从影像的几何视觉形态、事件时空瞬间的定格、画面中事件蕴藏故事三个角度并结合相关作品解读其中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展览”,杨尚昆、陈丕显、张爱萍等同志为展览题了词。展出期间,观众一直十分踊跃。作为一个仅有二百余幅照片,容量不大的摄影展览,能够引起各方面的如此关注,这是很难得的。影展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邹健东,抗战初期参加革命,后来是新华社前线摄影记者。华东战场许多重大战役的场面是通过他的镜头保留下来的。在北京复兴门外一套朴素的住所里,我访问了邹健东同志。他已年近古稀,头发几乎全白了,但精神很好。近来,他正忙着和浙江西湖书画社商谈合作出版《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的事宜。邹老先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大夹子,取出一份剪报资料,“你先看看这个”。这是一份西方国家某通讯社的电讯稿。这家通讯社很注意这个影展,专门播发了一条电讯,予以评论。然后,邹老笑着说:“这个展览主要是由我们几位离休老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己办起来的。我们觉得,反对战争,缅怀先烈,不忘记过去,是我们民族应有的觉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八年的浴血抗战,我们仍历历在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战争永不再来。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举办了这个展览。”“靠你们几位年近古稀的老同志,举办这个影  相似文献   

11.
周琳 《军事记者》2006,(10):52-52
如何拍摄出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军事新闻图片来?如何用图片来反映全军广大官兵“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的大无畏英勇气概来?我认为靠的就是眼力,眼力是捕捉新闻事件决定性瞬间,是军事摄影所必须具备的摄影基本技能。只有具备抓住具有概括力的“决定性瞬间”的眼力,才能拍摄出好的军事图片。我在拍摄《苦练三伏》这张图片时,采用不打招呼,在现场等待拍摄机会的办法,足足有1个小时的时间,目的就是找寻拍摄的最佳时机,就是用眼力观察即将出现的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瞬间。为此,当战士们从水坑中腾空而起的一刹那,我的眼力决定这个…  相似文献   

12.
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的摄影作品,最近在上海展出。布勒松被国际摄影界公认为是“抓拍大师”。他以其“抓取决定性瞬间”的艺术魅力,赢得观众。他在近50年的摄影生涯中,从不摆布,从不弄虚作假,创作态度严肃。你看,在那个名为塞维利亚的地方,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废墟中逗乐,一个走在最前面的拄着双拐的残废孩子纵情大笑,跟在后面的孩子,有的追逐,有的拦挡,有的捧腹大笑。孩子们那种无拘无束、欢乐活跃的气氛,那种生动有趣的各式姿态,尽被收入布勒松的镜头。这就是布勒松于1933年拍摄的《顽童》,也是他第一张反映独特风格的摄影作品。布勒松曾说:“不要根据公式和教条来拍照,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如果所拍的东西是经过改装的,那就不真实。”《满载而归》(见本期封二),是布勒松抓拍的一幅名作。作品反映的是巴黎平民区穆夫塔尔大街一  相似文献   

13.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14.
《简明美学辞典》中对情节一词的注释为:“情节,指对艺术作品(影片、戏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的叙述,即通过事件的时间连贯性来叙述事件”。(见165页)定义中的第一层意思是讲,情节唯电影、戏剧、文学作品中有;第二层意思为,情节是连贯、联系的,唯叙事性作品中有。由于受定义概念的束缚,一些新闻摄影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还不习惯运用情节一词来评析新闻摄影作品,致使瞬间情节这一拓展作品内容、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关系、强化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功能,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新闻摄影作品是记者从新闻事件的情节发展中拍摄而来的典型瞬间情节。虽然新闻摄影作品的画面是静止的,但内容是有联系的,读者通过眼和脑的观看与经验思考,静止的瞬间情节便在头脑里活动展开,这就是瞬间情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照相技术和照相机是舶来品,是谁译出了“摄影”这个贴切的中文词语呢?11月18日开馆的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展示的史料显示,广东人邹伯奇在1844年写作了《摄影之器记》,他是“摄影”一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6.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17.
张雷 《军事记者》2012,(6):35-36
军事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它将新闻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用一幅图片表现一个新闻事实.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能准确把握住军事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  相似文献   

18.
谭伟志 《视听》2016,(6):171-17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是一个风格鲜明,有独到见地的摄影家,多年来他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思想为现代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特殊的地位,引起了国内学界与业界的共同探讨。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布列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布列松个人摄影生涯研究、布列松摄影手法与创作实践研究、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摄影经典著作研究、布列松摄影创作中的纪实性研究几个方面。整体来说,文献数量很多,但研究成果并不突出,许多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与理论框架,仍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研究。布列松的摄影创作与摄影思想代表了当时摄影创作的最高水平,研究他的作品与思想观点,有利于推动我们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摄影记者每天面对的是正在发生和发展、同时也是正在消失的新闻事物。有些事情,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如果没有当机立断地拍下照片,或者没有拍出好照片,只能引以为憾. 摄影能精确地将稍纵即逝的瞬间时空凝定下来。摄影记者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眼前的事物,时刻都在寻找既能表现新闻事物的本质内容,又有强烈视觉感染力的决定性瞬间,力图以真实、生动、感人的照片奉献给读者。决定性瞬间的观念和理论是被誉为纪实摄影大师的法国摄影家布勒松提出来的,在新闻摄影界得到广  相似文献   

20.
史琦 《今传媒》2006,(1):34-35
美国学者汤林森在其著名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指出:“我们先前所讨论的种种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其实可以从全球势力之不同方位结构来加以诠释;这样的方位结构,正是这些崭新的时代’的特征,它取代了我们熟知的所谓‘帝国主义’的全球势力分布图。直到60年代,帝国主义这个词正足以形容时代之特征,但现在,‘全球化’已经取而代之。”这个阐述预示了他将从文化帝国主义深入到“全球化的文化”的研究,1999年他出版的《全球化与文化》一书,就是他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结晶。在这本书中他不仅力图建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处于现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