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与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同时,他在养生方面也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从道德养生、心理养生、音乐养生、体育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劳逸养生、读书养生、旅游养生等方面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养生化。孔子养生理论的核心是致“中和”;孔子养生理论的特色是“身心并修”;孔子养生理论的精髓是“仁寿”。孔子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古代养生化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明 《考试周刊》2011,(72):238+11-238,11
先秦时期是我国养生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思想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中医学的养生是这一时期养生理论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的语言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大力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成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宝贵遗产。文章拟对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语言美学观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从中国古代语言美学观的内在构成看,可以将这方面的诸多理论归纳为儒家、道家、禅宗、诗家四大派理论,即儒家的“文质彬彬”、道家的“言不尽意”、禅宗的“不立文字”、诗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体育保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宏灿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101-102,114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其特色是“身心并修”,其核心是“中和”。孔子体育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三家对仁爱、性命、和合这三个要论的表述各异,主旨相同,皆成经典。就“仁”而言,儒家以“仁者爱人”为仁,释家以“大慈大悲”为仁,道家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仁。苏东坡既以儒家之论为宗,以释家、道家之论为用,又对三家的三个要论持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儒释道学术旨要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游”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各有不同的特点。道家的游是超脱之游、虚己之游、隐痛之游;儒家的游是入世之游、实己之游、显痛之游。  相似文献   

9.
墨家对先秦各学派名理论的发展曾昭式被誉为“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 ̄①的《墨辩》在批判性地总结名家、儒家、道家等逻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理论.建立了我国古代系统的概念论体系,在中国逻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墨经》最重要之部分,自然是在...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人们往往想到儒家的理论贡献,而却忽略了道家在这方面的独特创造。其实,在道家的完整学说中,关于“和”的思想,也相当丰富、深刻,值得我们发掘总结。文章着重探讨了老子、稷下道家学派以度庄周学派围绕“和”所进行的理论思考。他们的深刻论述,揭示了“和”的重要功能,阐明了实现“和”的方法、途径。不但丰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而且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有看不可低估的重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儒家养生思想对古代体育哲学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 《教育与职业》2004,(18):70-71
儒家养生思想包含了古代体育哲学思想和文化,儒家养生思想是养生学说和古代体育哲学的内在基础。本文通过对儒家养生思想中的重生、德者寿、仁者寿、礼、孝、生与死的论述,论证了儒家养生思想对古代体育哲学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格理论或理想。儒家以“圣人”或“贤人”为理想的人格模型;道家以“真人”为理想的人格模型;墨家以“强者”为理想的人格模型,构成了我国古代理想人格理论的三大线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年教育》2009,(3):54-56
不久前,记者就儒家和道家的养生理论,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  相似文献   

15.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太一祭仪”、“鸡人创世”两个创世神话分析了中国神话的宇宙观模型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进而,通过“黄帝四面”、“天子明堂”与“混沌七窍”、“夸父逐日”两级神话分别探讨了作为中国哲学之主流的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神话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耀全  王艳红 《教师》2010,(15):119-1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儒道两家养生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社会本位论”的儒家养生思想以为社会服务为养生的最高目标;“个人本位论”的道家养生则更注重个体人的生存状态,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管子》之静园之道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名实相符、“以形务名”是静园之道的认识论基础;虚心应物反映了静园之道的哲学特征;“内德”强调入内心的定静修持;内聚乃为内德之泉源,而内德与儒家的礼、义和法家的法、权又是内在贯通的。静园之道既是认识论,又反映了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亮丽风景,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嫁接、会通所产生的一朵异花。作为具有隐晦、思辨性征以及曲折表达玄学名士虚拟理想和政治追求的玄学,以其“清谈”的风格卓立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之林,并为后人埋下一个“追问”的伏笔。囿于学术上的求真精神以及人的探秘心理的的驱使,考证其“清谈”学术风格以及玄学名士追求虚拟理想的成因,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因为在这方面尚有“真”思想、“真”事实可以挖掘,尚有“真”精神可以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从先秦的老子、孔子到清代的王夫之、戴震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反映的阶级利益不同,个人的生活往历亦不一样,但他们都十分注意各自的伦理思想体系中的筑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纵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可以看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并且深深地淀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修养理论,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儒家的道德修养模式和道家的道德修养模式。(关于佛教的道德修养理论,其主要部分可以纳入道家的道德修养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