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赘婿”作为“夫妇相异”的特殊婚俗,出现于先秦,并盛于战国。在产生之初,“赘婿”便由于身份低贱而饱受歧视。相沿至秦汉,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赘婿”多被残酷对待,但缘于王权支配秩序的相异,秦汉统治者对该群体的打击方式不尽相同。“男尊女卑”的纲常观确立后,“赘婿”作为其对立物而存在,随着社会与家庭中女性地位的不断降低,专制社会对“赘婿”的评判也尘埃落定了。  相似文献   

2.
唐朝禁官商合流政策之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商合流是唐朝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宦官势力的兴盛,大批工商皂隶跻身于仕流行列,形成官商合流。官商合流带来了许多的负功能,形成异化的社会流动和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危及到了唐朝的统治,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故实施以律令圣谕为形式的许多政策予以遏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汉时期制酒的人和追求"酤""利"卖酒的人都可以称作"酒人"。社会称谓中通常使用的"酒人"指代以酒业为经营内容的人士。"酒人"称谓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酒在日常饮食生活、社会交往形式中的地位,以及酒的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酒人"身份,亦可了解"酒"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意义,从而深化对战国秦汉历史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纵横家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横家极盛于战国,继兴于秦汉之际,至汉初而式微,至汉武帝时衰落。“纵横”作为乱世之学的种种特征及其弊端,是它终于走向衰落的内因;而时代的发展、统治者的压制、儒学的排斥以及学者的蔑视,则是其衰落的外围。寻绎纵横家衰落的历史轨迹,探讨其由盛而衰的内、外因素,可从中得到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罗思鼎、梁效肆意歪曲、伪造历史,蛮横武断地给西汉时期的工商业者一律戴上反动“工商奴隶主”的帽子,进而把整个西汉历史说成是以“工商奴隶主”为社会基础的复辟势力同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反复辟势力的斗争。这种主观臆造的反历史观点完全是为“四人帮”反革命政治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随着其不断发展 ,工商业者的活动也日趋活跃 ,与之相应的则是其犯罪的高发现象 ,影响了经济、政治的稳定。本文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犯罪行为、特点、影响及发展趋势 ,探讨了此时犯罪高发率的原因 ,对政府采取的防范、惩治措施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学,在西周春秋年间产生之后,经过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史学的成长,确是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点的构成及其主要标志,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秦兼并蜀地的意义与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蜀之间的早期交往见诸史籍。战国中期,秦人兼并蜀地,首次以武力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蜀文化逐渐与秦文化融合,以致秦汉之际出现了“巴、蜀亦关中地也”的说法。通过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秦文化和蜀文化的若干特质,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战国秦汉时代趋于一统的历史走势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旨在从战国秦汉之际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及政治文化演进过程的意义上透视、阐释汉代儒学复兴的政治文化意蕴.作者认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而得以全面复兴,既是诸子学各种理论取向冲突、竞争以至走向整合的结果,是统治者对政治指导思想所作的历史性实际选择的结果,更是由于它对秦汉间政治发展的变局及其问题作出了一种积极的回应,而且这一回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同和适应,二是反思与挑战,其核心则是"评估权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存在着排异性特点。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是小农经济,工商业始终处于“末业”地位。中国封建社会,食与货处在矛盾之中,中国历代统治者与文人,都是靠重农抑商来暂时缓解食货矛盾。 班固既重视农耕,又注意工商,班固对食与货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封建制度是农工商行业不平等的根源,班固没能认识到食货矛盾是社会制度问题,当然提不出科学的解决办法,遂也把重农抑商当成灵丹妙药,这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足下”是秦汉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尊称称谓,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对各国君主的尊称。秦汉时期,“足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少数尊贵独享的尊称。而是成为社会大众都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谓。“足下”称谓内涵的嬗变反映了统治者称谓政策的改变,对称谓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恰是促成统治者称谓政策改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曹大家,其中“家”读g0(姑),不读家庭的“家”。东汉班昭,续修《汉书》,“大家”是古代对有学问的妇女的尊称姐己,其中“姐”读dd(达),不读“旦”。殷纷王的宠妃。樊龄期,其中“羚”读wo(乌)。战国时秦将,后逃于燕。后界,其中“界”读尹(义)。传说中夏代东夷族酋长。曾射九日,流传“后界射日”的故事。呼韩邪,其中“那”读y户(爷),不读邪气的“邪”。西汉甸奴人单于,王昭君的丈夫。李惶,其中“惶”读伙听(亏),不读“厘”。战国时政治家。哪食其,“丽卜食其”读l)(利)y}(异)J}(济),不读哪 shl(食)q丁(其)。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人,后被齐王烹…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教材在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插图上,均将黄河注明为“河水”,在隋唐时期的插图上则注明为“黄河”。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误解,以为黄河是隋唐时才开始由清变黄的。实际上,黄河不是隋唐时才变“黄”的,“黄河”这一名称也不是隋唐时才开始有的。  相似文献   

15.
从战国到秦汉,是辽宁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本文试就有关资料,对战国秦汉时期辽宁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略加论述。燕为召公奭之后,“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今辽宁省西部是燕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在战国七雄中是实力较弱的国家。公元前311年,燕王职(即昭王)继位后,为了改变“燕小力少”的被动局面,便发奋图强,“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首先改善“贤者”的生活条件,并加以重用,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之”。在此举动的影  相似文献   

16.
<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基于自身利益,提出了稳定社会秩序的各种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时期,墨家、道家思想占据优势地位,到战国后期,墨家式微,法家、道家和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秦汉统一之后,统治者为稳固统治,极力推崇思想上的“大一统”,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人入仁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士化中的贬谪化现象。封建专制制度肇始于战国,定形于秦汉、完成于隋唐。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士人的入仁途径不尽相同,他们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人格模式也就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8.
代词虚化在汉语史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然”作为指示代词是可能虚化的。“然”虚化的具体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  相似文献   

19.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初一中国历史第三編战国秦汉部分的主要綫索和如何“古为今用”的問題,本文試就下面二个問題,发表一些意見,以供参考。一战国秦汉史的主要綫索战国秦汉史应圍繞阶級斗爭是推进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条主要綫索来进行教学。从春秋到战国主要应說明这一时期的阶級斗爭如何促使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