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著名作家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竞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10分钟,才径自念起讲稿来,仅10分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为他的“可爱”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十几分钟,才径自念起讲稿来,仅10分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学,再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为他的“可爱”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3.
1928年,作家沈从文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因为紧张,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节课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仅仅在十分钟内讲完了。同学们自然纳闷:这离下课时间还早呢,剩下的时间该怎么办?很有自知之明的沈从文,没有信口开河东拉西扯来硬撑“面子”,而是在黑板上工整地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句老实可爱的“坦言失败”的话刚写完,立刻引起听课者的一阵善意的笑声和原谅的掌声……当胡适听说这次讲课的经历后,无不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相似文献   

4.
阿紫  蜗牛 《课外阅读》2007,(11):43-43
1928年,大作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只是小学毕业,闯入上海文坛的时间虽不长,但颇有名气。名气毕竟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10分钟,才径自念起讲稿来,仅10分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为他的“可爱”大笑不已。著名学者、红学家的俞平伯,当年给学生讲授诗词,每每自己先唱读。每唱完一首自己先赞道:“好!”沉吟半  相似文献   

6.
年少气盛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人。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的家乡在湖南凤凰县,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年少气盛的沈从文,恃才傲物,只身从湖南凤凰县赴北京闯荡天下。当时,他在“湖南酉西会馆”安身,第一件事便是报考燕京大学,以求深造。不料,校方见他的学历只是小学毕业,以不够资格未予录取。沈从文气愤地说:“将来我要教大学!”这句话被当时的人传为笑谈,笑这个年轻人自不量力。后来,沈从文在故宫谋取了一个整理皇室文献的差事。这份工作整天与古籍打交道,不需要与世俗迎合周旋,倒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7.
坦言失败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却只是小学文化。当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后,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当时已颇有名气。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本班学生  相似文献   

8.
名气与胆气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只有小学文化,带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为时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当时已颇有名气。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慕名  相似文献   

9.
1929年,沈从文由徐志摩介绍到当时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教书,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文学课。从未登过讲台的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事先做了认真准备。 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教室里挤满了人。沈从文低着头,急匆匆地走上讲台,抬头往下一看,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大脑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未带教材,这一来他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由于内心过度紧张,他差不多过了十分钟,才平静下来,发出声音。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十多分钟就说完了。这时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  相似文献   

10.
一次翻阅杂志,被一些奇闻轶事所吸引,其中关于许多名家在大学讲台上的“风采”的描述,令我忍俊不禁,但仔细思考却颇耐人寻味。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时,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10分钟,才自念起讲稿来。仅10分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1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大笑不止。俞平伯当年给学生讲授诗词,每每自己先唱读,每唱完一首自己先赞道“好”,之后沉吟半晌无语。学生提问欲知其之所以好时,他又继续唱读,唱毕又叹道:“好,真好!”学生欲知如何好法,终…  相似文献   

11.
师哥说,那是他第一次面试,也是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面试。那天,他揣着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面试通知,兴冲冲地提前10分钟到达了那座大厦的一楼大厅里。当时他很自信,他专业成绩好,年年都拿奖学金。广告公司在这座大厦的18楼。这座大厦管理很严,两位精神抖擞的保安分立在两个门口旁,他们之间的条形桌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来客请登记。”  相似文献   

12.
读写百草园     
读写天2004.1老作家汪曾祺有一次同我谈起某些编辑改稿的事,很恼火。他说,现今有的编辑,不认真读书,想当然,还老喜欢拿笔“顺”别人的文章。他有一篇回忆沈从文的文章,就被编辑想当然地“顺”了一家伙,弄得他哭笑不得。如其中一句“沈从文的质朴来自于他的雕凿”。意为沈从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朴实自然的大家风范,是经过了一番极为艰苦的努力,在遣词用句上一丝不苟地精雕细凿以后的返璞归真。这句话到了编辑手上,就被立即断定“那是错的”!“质朴”怎么会来自于“雕凿”呢?于是大笔一挥,加上一个“不”字,变成“沈从文的质朴来自于他的不雕凿…  相似文献   

13.
从师之道     
沈从文在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10分钟,才自念起讲稿来,仅10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大笑不止。  相似文献   

14.
凡英 《现代语文》2004,(2):47-48
鲁迅进出教室都极为迅速,爱穿玄色衣服,一身的“黑”。一开始讲话,教室很快就安静下来。讲课侃(kǎn)侃而谈,幽默风趣,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和力量,使学生感到意味深长。有一回讲到《红楼梦》,鲁迅先生笑问学生:“诸君喜欢林妹妹否﹖”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反问道:“请问,先生喜欢否﹖”鲁迅先生答道:“我可不喜欢林妹妹。”“为什么﹖”“我嫌她爱哭哭啼啼,小心眼儿。”他知识渊博,讲课时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需要时信手拈(niān)来,不用时挥之即去。沈从文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10分钟,才径自念起讲稿来,仅10…  相似文献   

15.
面试     
《现代语文》2005,(5):24-25
师哥说,那是他第一次面试,也是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面试。那天,他揣着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面试通知,兴冲冲地提前10分钟到达了那座大厦的一楼大厅里。当时他很自信,他专业成绩好,年年都拿奖学金。广告公司在这座大厦的18楼。这座大厦管理很严,两位精神抖擞的保安分立在两个门口旁,他们之间的条形桌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来客请登记。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日报》1992年10月1日载桑逢康《郁达夫和沈从文的第一次见面》(《新华文摘》1992年第12期摘)说:“1924年11月13日,当时在北京大学任统计学讲师的郁达夫,忽然收到了一封陌生青年的来信。这位青年在信中诉说了自己飘泊异乡、孤苦无助的苦况,郁达夫心里顿时产生了同情之心。他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冒着风沙跑到了湖南会馆。……这位青年就是沈从文。”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皮”孩子叫沈从文。小时候,他非常喜欢逃学去玩儿。一个夏天的上午,他又逃学了,他的老师毛先生非常生气,毛老师令他在校园里的一棵楠木树下罚站。沈从文毫不在乎地来到树下,罚站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远远着着小从文,毛老师有些焦急,但听惯了批评之声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18.
正沈从文(1902年—1988年),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1934年1月,沈从文二十岁离别故乡,十年后第一次回家去探望母亲。当时从北京乘火车到长沙后,尚需乘船去湘西。路途漫长且很不安宁。前一年秋天,他和张兆和结婚。上路前和家人约好,把沿途经过逐一写下寄回。沈从文晚年回忆说:"为了免得北京方面担心,所以每天必写一两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在看学者张新颖写的《沈从文的后半生》,惊诧于原来沈从文在1949年曾经面临过巨大的精神危机,甚至两度自杀。第一次,他将手伸到电插头上,被儿子救了。第二次,"他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幸好张充和的堂弟张中和来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卖字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章草,深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很多人都想重金购买沈先生的书法作品,然而他总是惜墨如金。不过有一次,沈从文先生却破例卖了一次字,卖字的钱他分文未取,而是援助了一个年轻人。那是1917年,沈从文先生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时的事情。在众多来稿的作者中,他发现有一个就读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16岁的学生很有才气,这个学生叫章恒寿,当时笔名芦苇。沈先生便将芦苇的诗作选发在“文学周刊”上。此后不久,沈先生收到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青年人的来信。信中说,他父亲得病就医,死后殡葬,家中负债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