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时间一维性原则,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如果有多个动词表达相关动作(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就只有一个动词(并列动词除外)具有时、体、数等与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其他动词则通过名词化和非限定形式来消除与时间信息相关的句法特征。对动词名词化过程连续统的分析,能更好地揭示时间一维性原则制约下的-ing分词、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孙崀 《考试周刊》2008,(14):208-210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表达中的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与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和客体性思维紧密相关.动词经过名词化过程使得表达简练,并提高了客观程度.然而,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习惯往往使得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名词化短语时出现障碍和困难.本文根据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对名词化的动词短语进行语义分析,在动词的语义框架中还原了名词化过程中丢失的语义成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名词化短语,并为汉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名词通过转化法转化为动词,能表达更复杂的概念。物象化动词是物象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物象化动词语义范围内,表达相同语义时英语更多采用综合型表达法,而汉语常常用分析型表达法。充分利用英汉物象化动词词汇化差异,克服英汉语际负迁移,能够有效帮助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4.
动词名词化是动作逐步转化为动作状态、动作概念直至参与动作的人或物的过程。本文首先从词法和句法方面阐释了动词名词化的语言表征。然后通过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操作理论来探寻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并分析出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在详略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试论汉语动词、形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动词名词化类型的基础上,借助认知语言学,提出应从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动词名词化结构。最后提供了该结构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名词化在单语和跨语表达中都很普遍。文章从词汇派生层面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的动词名词化、形容词名词化和名词再名词化现象进行了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霍克思、闵福德译本在行为动作名词化、形容词名词化和名词化的使用方面均高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且具有统计显著性。相对而言,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中语言的表达更加凝练和集中,语篇更正式简洁,信息密度更大,用词灵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名词化能力,利用名词化练习试卷,对18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时长与名词化能力的相关度不大;(2)在规约性名词化的动词范围内,高频使用动词与名词化能力成正相关;而在非规约性名词化的动词范围内,动词使用频率与名词化能力相关度不大;(3)当学习者的动词名词化出现偏误时,误用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化词缀为-ion和-ment。结果表明,学习者不但需要掌握名词化的一般规则,而且必须对无规则的动词名词化个例作一对一的深加工。  相似文献   

10.
"曾经"做主语和宾语时是动词短语转指名词,它是从古汉语中的动词短语"曾经"来的,不是副词"曾经"的名词化。其名词化的过程是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爰"字在《诗经》中有这样的功能:"爰"字本身虽不能独立表达任何意义,但冠于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在一起使用,使动词的动感更加强烈,特别是对那些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来说,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似乎有一种把名词、形容词动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词的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英汉翻译实践中,要了解动词名词化的形式分类,就要正确理解动词名词化,也要根据汉语语言的特点,翻译句中充当不同成分的动词名词化结构,以改进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黄璐 《海外英语》2013,(5X):155-156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该文分析了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是如何将原文中的名词视情况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实现两种语言间动静态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广泛地应用于科技、政论和文学作品中。文章试述英语动词的名词化现象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字是用来记载反映在人脑中的客观事物的符号。人们在用语言表情达意时,总是要遵循一定的组词造句规则,即语法规则,这种作为语言表达手段的语法规则有平实化规则和生动化规则。名词一般出现在主语和宾词位置上,动词一般只能出现在谓语位置,从表达效果看,这是平实化规则。但是,许多高明的作者总是舍弃一般性的平实化规则,用不同于普通的语法规则反映客观事物,从而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即生动化规则。如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我们称此为“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使表达生动形象,使静态的东西动态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但汉语的名词活用是怎样实现的,即名词活用的这种效果实现的理据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9.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词化使役动词由零位使役动词和缀合使役动词组成。零位使役动词包括原生使役动词。部分心理使役动词以及由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和部分副词经同形转换而来的使役动词。缀合使役动词包括由名词、形容词和部分动词附加具有使役意义的词缀而形成的使役动词。英语词化使役结构可分为:词化使役动词接施事宾语和词化使役动词+形容词述语或状态被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