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初霞 《生物学教学》2005,30(10):70-71
1抗原与过敏原抗原是能与机体中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的独特抗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该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反应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一类物质。抗原一般应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个特性。前者指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习惯上又称抗原性;后者则指具有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如相应的抗体)发生相互反应的特性。凡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抗原称完全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和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有些分子量小于4000…  相似文献   

2.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而生成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产物,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当它侵入机体以后,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发生免疫反应,从而保护机体不受抗原侵害而造成破坏。但是当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和失控时,这时对人体就有害了。  相似文献   

3.
抗原是一类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抗原具有5种性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姚凯 《学苑教育》2012,(10):78-78
体液免疫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它主要包括:抗原的识别、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抗体发挥免疫效应三大阶段。抗原特异性识别的关键是淋巴细胞表面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受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经过抗原刺激致敏,再经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刺激分裂,并最终分化得到记忆细胞和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5.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识别自身和非己,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精确地认识和区分自身的还是外来的抗原成分。对外来的抗原则发生免疫反应,即把它们局限起来、抑制住、排除掉或消灭之。对自身抗原则不会产生这类免疫应答。机体何以能够识别自身和非己呢?为什么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不攻击自身组织抗原呢?本文就谈谈自身免疫耐受性问题。什么是自身免疫耐受性呢?我们知道,抗原刺激机体,通常可以引起免疫应答,表现为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但是,在某些条件下,机体接受抗原(自身的或外来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以猪胸腺淋巴细胞为完全抗原,采用一定的免疫程序致敏兔,刺激兔产生抗猪胸腺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在30天后分离血清,免疫效价达到1:640,证明兔血清含有该特异抗体,免疫程序合理,抗体效价确实.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是一种良好的抗原,它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除蛋白质外、核酸、多糖、病毒、细菌等异物也是抗原,但具有良好抗原性的物质大多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量很大,一般在一万以上。分子量越大,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就越多,化学结构也较稳定;不易被机体破坏或排除,在体内停留时间也较长,有充分的机会与产生抗体的细胞接触,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反,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被排泄掉,与产生抗体的细胞的接触机会也少。血液蛋白的分子量超过60,000,是优良的抗原,卵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于40,000,亦是良好的抗原。但是,并非  相似文献   

8.
转移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因子(TF)又称免疫小肽,是白细胞透析物(DLE)成分之一,分子量在1万道尔顿左右,对它的生理功能目前知道的还不多,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跨种属转移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能力、这提示我们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较古老的分子,在机体免疫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一、转移因子的免疫学性质 1、抗原特异性 根据克隆选择学说,在遗传力的作用下,动物在出生前就已经形成了对应各种抗原的细胞群,使之能对任何刺激发生应答,因此称之为原发应答。从转移因子的免疫特异性看,是从供者提取的对某一抗原致敏的转移因子,它和受者未经致敏的淋巴细胞发生反应,使之产生继发性免疫应答。为了证明这一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21,(5):13-17
用蒜氨酸、蒜氨酸与卵清蛋白偶联物免疫动物实验探讨蒜氨酸免疫原性.蒜氨酸抗原、蒜氨酸与卵清蛋白偶联抗原,常规免疫小鼠;用蒜氨酸包被"O"型人红细胞进行玻片与微量稀释法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蒜氨酸抗体;用蒜氨酸抗原片和蒜氨酸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蒜氨酸抗体.研究结果表明,蒜氨酸免疫小鼠,没有产生蒜氨酸抗体;蒜氨酸与卵清蛋白偶联抗原免疫小鼠,获得蒜氨酸抗体,间接血凝效价达到1∶32;免疫荧光结果与蒜氨酸体内分布特点相符,蒜氨酸为半抗原物质.  相似文献   

10.
<正> 1 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吗? 该问题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且在不同的教参书上说法不一,引起普遍争议,在K12生物论坛上持两种观点:(1) 能!抗原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首先进行非特异性免疫,不能识别如何吞噬?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既能吞噬抗原,又能识别抗原、处理抗原。(2) 不能!识别应该指带有特异性的识别,抗原与抗原的不同在于它的特异  相似文献   

11.
免疫学的研究认为,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简单蛋白),无论是在人体正常的体液免疫中,还是异常的过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中,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抗体是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拉希姆·海托夫最近提出,有可能通过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达到预防并治疗“非典”的目的。   他说,当病毒侵入机体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就开始制造细胞因子,促使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当抗体数量足够多时,就能将病毒包围并将其杀死。首先向血液中注射一种聚合电解质分子,由于这种分子自身带有电荷,能与表面同样带有电荷的细胞结合在一起,刺激细胞膜发挥自身功能。B淋巴细胞如与之结合,就会产生抗体将病毒杀死。如果将不同的氨基酸与这种聚合物一起注射,还可…  相似文献   

13.
DNA疫苗是指通过将目的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后直接注入机体 ,表达相应抗原 ,诱导免疫应答。1990年Wolff在做小白鼠基因治疗试验时偶然发现 ,将编码有蛋白抗原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细胞中 ,能在动物细胞内表达外源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称之为DNA免疫或基因免疫。此后 ,DNA疫苗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2年Tang等首次报道了质粒DNA疫苗在小鼠体内引发免疫原性 ;1993年Ulmer等首次报道了肌肉注射质粒DNA可保护小鼠抵抗流感和疟疾。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专门…  相似文献   

14.
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从而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抗原的种类非常多,因此抗体的种类也是非常多的。那么,这些不同种类的抗体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5.
通过醛化法将膝沟藻毒素(GTX2,3)分别与血蓝蛋白(KLH)、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完全抗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醛化反应前后游离GTX2,3的浓度,完全抗原免疫Balb/C小鼠,间接酶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疫后血清中抗体效价。GTX2,3与KLH及BSA偶联反应前溶液中毒素的浓度分别为760μg·mL-1和660μg·mL-1,偶联反应后毒素的浓度分别为191μg·mL-1及256μg·mL-1,Balb/C小鼠经过5次免疫后血清的效价为1:500。结果表明,反应后游离的GTX2,3的浓度降低,制备的GTX2,3完全抗原免疫小鼠后小鼠产生抗GTX2,3抗体,说明GTX2,3与载体蛋白发生偶联反应,偶联物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正> 转移因子(Transfer faotor TF)系自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的。其作用是转移细胞免疫力,是致敏淋巴细胞中的一种多肽或多肽核苷酸物质,可通过透析膜的小分子物质。将其转移给另一正常机体,则可将其免疫活性——迟发型变态反应——转移给非特异性未致敏的淋巴细胞。使它表现出免疫活性,起到增加特异性免疫细胞数量的作用。常用  相似文献   

17.
在选择题中有时遇到应激性和适应性两个供选答案同时并存的情形,对应激性和适应性现象的辨别是概念复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辨别方法谈谈看法。首先,应激性是指生物体随着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能力或特性.适应性是指机体随着变化的环境而发生相应的机能和结构变化,以及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或特性。可见.应激性是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强调刺激与反应的因果关系,刺激是因,反应是果;适应性则表明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机体机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环境变了,机体机能结构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以求与新…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细胞对抗原有丝分裂原和抗受体抗体的反应能力是衡量机体免疫状况和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测定小鼠对植物凝集素的最大耐受性、半致死剂量(LD50),据此测定T淋巴细胞的应答功能,并指导临床用药的剂量.实验采用的方法是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植物凝集素,采血进行涂片,用形态学计数的方法来测定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一、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 青霉素过敏反应一般认为是抗原抗体或抗原一“致敏细胞”相互作用产生的,简单地说,青霉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小,只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一个大分子时成为完全抗原。目前一般认为,青霉素杂质,是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据国外报告,对高  相似文献   

20.
免疫化学     
薛建  王秀英 《化学教学》2000,(6):24-25,21
免疫是动物机体淋巴系统对自身与非自身成分进行识别并排斥异己成分的功能。当机体受到异己物质(如外界的细菌、病毒等,称之为抗原)的侵入时,机体内的淋巴系统(即免疫系统)就会产生一种抵抗入侵物的蛋白(称之为抗体)与入侵物相结合,从而消除入侵物对机体的危害。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巨星Landsteiner将化学引入免疫学,提出了“半抗原-载体”概念,从而奠定了免疫化学基础。今天,有关的分子识别理论与技术均起源于他生前所做的开拓性研究工作。1、免疫化学基本原理在免疫化学中,抗原与抗体依靠特异亲和性而结合的过程称为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