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罚不当罪”是处罚过轻还是处罚过重?笔者查看了一些工具书,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说:“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印书馆辞书中心  相似文献   

2.
上古文言中,“莫”主要用作无定指代词。但这种意见,只反映在一些古代汉语语法著作中,而许多大型辞书中,如《辞源》、《辞海》都没有无定指代词“莫”的义项。中华书局影印的《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中也没有。使用较广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在解释以“莫”字为开头的成语时,统统释“莫”为“不、不能”或“没有”。其实,无定指代词“莫”在文言中  相似文献   

3.
“交代”与“交待”本是两个含义不同。不可混用的词,可是,近年来人们经常将其混用。“交代”一词是由“瓜代”演变而来。“瓜代”源于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左传·庄公八年》载: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人带兵驻守葵丘,正好瓜熟的时候出发,齐禁公对二人说:“明年瓜熟时再派人来接替你们。”第二年瓜熟时却无人接替,打报告请求派人接替,没批准,因此二人谋反。后来人们用“瓜代”表示官场前任期满,后任接替。到了汉代,这种前后任相接替便称为“交代”,如淑书·盖宽饶传》:“及岁尽交代……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贸共更一年…  相似文献   

4.
成语“义无反顾”中的“反”应写作“反”还是“返”? 在现在通行的词典中有两种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写作“返”;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汉语小辞典》等都写作“反”。 究竟是“反”还是“返”?  相似文献   

5.
小语新教材第四册归类识字(一)1的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祖国山青水秀。”我们认为这句话里的“山青水秀”应校正为“山清水秀”,其理由如下: 为了考证“山qīng水秀”,我们查阅了十多本辞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解字组词词典》,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汉语词典》等均能查到“山清水秀”的词目,而查不到“山青水  相似文献   

6.
不少人对“寿比南山”的“南山”进行了考证,有人说“寿比南山”的“南山”就是终南山、祁连山、荆南山,有1931年12月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的《同源》为证;更有甚者,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258页对“寿比南山”有具体的解释:“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  相似文献   

7.
李冲 《语文知识》2004,(7):24-24
何谓同音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这样解释:“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攻”和“返工”fangong),“树木”和“数目”(shumu)。”《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葛本仪主编.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版)还特别强调说:“汉  相似文献   

8.
陈石林 《现代语文》2006,(12):102-103
针对目前社会中语言文字辞书意见不一、使用混乱的实际,湖南省的高考语文决策者们于2006年"画地为牢":"今年命题使用的工具书为:《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辞书意见不一、使用相当混乱的实际,湖南省高考语文的决策者们,2006年“画地为牢”:“今年命题使用的工具书为:《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每每高考结束之日,也即高三各种资料竞争大战开始之时。湖南今年的规定诱发我近段集中浏览了一批电子的、纸质的“精品”“宝典”“词典”,发现错误、问题不少,困惑越来越多,亟待处理、研究、解决。下面仅就“字形”的所谓异形词、异体字、通用字等100例,…  相似文献   

10.
陈麟德 《文教资料》2001,(6):151-152
工具书是专供人们查阅、征引 ,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图书 ,如字典、词典等。但是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字、词典并不尽如人意 ,时有舛误发现 ,皇皇巨著均概莫能外。有字音、形、义方面的错误 ,有资料失实的错误 ,有含糊其词令读者失望的缺憾等。笔者读书查检之时 ,发现许多误植 ,兹择其荦荦大者 ,缕述如次 ,以期减少谬种流传。一、粗枝大叶 ,不求甚解 ,因字形近似而混淆其音、义。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黄鹤楼》条下释 :“一说蜀费文登仙 ,尝驾黄鹤憩此”。“” (y墿)应为“伟” (w嚙i)之误。按《三国志·蜀书·费传…  相似文献   

11.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12.
《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相”字,教材中未作注释,一些教学参考书上虽有解释,但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应作副词,有的认为应作代词……等等,教师无所适从。“相”字作为虚词,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究竟如何解释,应从多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让我们考查字书的解释。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相”字只有一条解释:“相,省视也。”显然是一个实词。《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旧《辞源》、《辞海》都只有两条解释:(一)共也,(二)交相也。一九七一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对“相”字的解释是:“交互,动作由双方来,如:相亲相爱,言行相符。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交代”词义的引申脉络,探讨了“交代”与“交待”的混同原因,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词典》对“交待”的不同处理,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妨以《国语词典》为借鉴,对不符合语言规律的“俗成”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积极地规范。  相似文献   

14.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北京第292次印刷)第249页“当家”条下举例:人民-作主;而第1689页“做主”条下举例:当家-。同样的语言环境,前者写成“作主”,后者却写成“做主”,令读者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孟子〉简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笔者认为,句中“抵掌而谈”一词使用欠妥,应改为“扺掌而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中对于“扺掌”的解释是“击掌(表示高兴)”,并例举了“扺掌而谈”一词,而且还在后面作了强调说明:“‘扺’不作‘抵’,也不念dǐ。”由此可知,原句中使用“抵掌而谈”是不够恰当的。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又查阅了一些较有权威性的资料。《说文解字》中说:“扺,侧击也。”《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对“抵…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阅读1987年2月期《∏РИРОДА》(《自然》)杂志时,在第21面遇到句内有缩写词“MKM”的两个句子。现抄录如下: 这两句中的“MKM”按文中的意思看来都应该是表示“微米”的,也即应该是俄文中“МИКРО’Н”(微米)的缩写词。“MKM”与МИКРО’Н”之间不符合缩写词的构成规则。因此笔者就查了《俄汉缩略语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编,上海外国语学院《缩略语词典》组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北京),查得如下:  相似文献   

18.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19.
“胜”在我国古代可表示一种物品的名称。对这个名物字的意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影响的字典、辞典的注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辞源》(修订本)的注释是:“妇女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蓬发戴胜。’《注》:‘胜,玉胜也。’”《辞海》(缩印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