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昭穆制度适用于同宗之人,起着明确辈分的作用.然而,考察宋代社会却发现父子同辈、弟为兄子这种"紊乱昭穆"的事例屡见史书.宋代无论是皇室内部的"升行",还是民间"以孙为子""养弟为儿"的事例,都是历来传统社会"紊乱昭穆"习俗的遗存.当时法律对此并无明确条文规定,导致官员在实际审判时带有极强的随意性,但相反的是当时的舆论对此抱有明确的批判态度.显见受到理学思想浸染下的宋代社会,在走向秩序化的进程中逐步改变着"紊乱昭穆"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2.
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最早的始祖.晚近以来,闻一多揭示其为氏族之龙蛇图腾.刘尧汉又进而揭示其原为先民虎图腾,笔者继以为"伏羲"古音读如"白虎",古义实本"驺虞"印.黑文白虎"之省称.其分化态则有"白虎"、 "黑虎"两大类,而为华夏不同的支民族所分祀,其发祥地在渭河中上游.所代表的婚姻阶段为"四象"婚级阶段,对文明的影响广泛涉及民族学、姓氏学、天文学、地理学、神话学、宗教学、哲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贝娄从创作<只争朝夕>到<真情>两部小说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既是贝娄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时期,也是他"创作观"发生转变的时期;而随着<真情>这一小说的出版,他的创作视野开始由对外在世界的冷静观察转入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并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人的问题只有通过调整人自身的关系才能得到解决.即脱离"羞耻感"的途径就在于回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往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5.
南泉普愿之所以成为禅宗史上深具影响的人物,就在于其禅的"游戏三昧"旨趣.正因深"得游戏三昧",其禅理才能上合"性空缘起"之旨,下能超越"即心即佛"带来的时弊.游戏三昧既是南泉设立宗派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禅学的价值之所在.因而,它也是本文解读南采佛性思想与其"独超物外"、特言独行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6.
情势变更制度究其本质是对契约严守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乃实质正义的体现,但该制度在我国从引进直至发展至今,一直争议不断.学理上,该制度与不可抗力、商业风险之间的界限标准争议颇多,"再协商"程序的强制性与立法原则相悖;实务中制度适用程序严苛,导致制度功能弱化,司法效果失之公允,制度被悬而不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些争议,我国未来的立法与法律适用中应采取完善措施:严谨条文规定,具化法律效果规定;与不可抗力的重合场合,适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对商业风险交叉类型具体化,限缩解释"可预见性";改善程序性规定,为制度适用解缚;去除"再协商"的强制性,交还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以期完善我国情势变更制度.  相似文献   

7.
严淑 《职大学报》2008,(1):72-73
"艺"与"技",即"情"与"声",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声乐教学中应使学生做到"情""声"交融,真正掌握声乐之美.  相似文献   

8.
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意为遏制司法实践中频现的恶意诉讼和虚假诉讼,加强对民事诉讼过程中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以及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一起为民事诉讼活动中权益受损的案外人提供了三种有效救济机制。但是,第三人撤销之诉规定较为简单,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以及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的界限不甚清晰。本文旨在通过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价值的分析,解决与另外两种救济制度竞合时该制度的具体适用问题,以期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相似文献   

9.
碑刻铭文中多见"悬米"一词,或释为"悬水",即"瀑布",这是错误的。"悬米"之"米",实为""的俗写省讹,"悬渊",即"玄渊",碑铭中也多写作"玄源"。  相似文献   

10.
"师者,教人,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邮差被称为"绿衣天使"而我们舞蹈教师则被荣幸的称为"美的天使",顾名思义就是传播美的使者。  相似文献   

11.
30余年前陈寅恪先生曾撰《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认为唐高宗初年至玄宗末世,存在以李武韦杨婚姻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最高统治集团。笔者认为,自高祖至代宗时期,还存在同样引人注目的原代北豪门窦氏大姓与李唐皇室的世代联姻,长达150年,为寅恪先生所未论及。窦氏家族在窦统时期成为代北拓跋鲜卑没鹿回部落大人,子孙世代为拓跋鲜卑贵族,曾被命纥豆陵氏,魏孝文帝时复为窦姓。窦家“累世仕魏,皆至大官”,至窦略时,仕魏征北大将军。略有五子,其中岳、善、炽子孙号为“三祖”,与唐室联姻百年的窦氏家族多出此房。《新唐书》卷199柳芳论氏族,称窦氏为代北“虏姓”大族,反映了时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墨子将"尚贤"视为"为政之本",将"众贤"看作"为政之要",将"举贤"当作"为政之能",旨在创造"贤人执政"的制度,充分反映了墨子为政重贤,惟能是举,重才重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五代之制沿袭唐朝,考课制度亦不例外,但由于时代的不同,遂产生了许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一、考限不仅与唐代不同,而且各朝之间互不相同。二、考课标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针对地方亲民之官的标准变化较大。三、奖罚办法有较大变化,在奖励方面以减选为多。考察对五代时期的考课等级、上报考簿、循资序迁、出给考牒、流外官的考课、存在的流弊等问题,以反映这一时期考课制度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教育乃一个国家发展之大计,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形式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和清末的"衰世",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政治变革。这场政治变革中同时伴随着教育的变革,维新派始终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培养适时的人才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新派始终以教育改革为主线,试图以教育变革带动政治变革,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于1898年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并把变革教育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理论渗透在声乐教育中,是以人为本发展观在声乐教育实践中导向价值的体现,也是声乐教育发展的根本准则。其主要体现在:声乐教育的物质载体——人之"喉",即以人的嗓音乐器为本;声乐教育的直接结果——人之"歌",即以歌唱的情感抒发为本;声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人之"悦",即以听众的审美需求为本。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受到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的影响,布什政府对以遏制苏联为主要内容的全球遏制战略进行了调整,在1993财政年度的《国防报告》中提出并确立了新时期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即"地区防务战略",在战略威慑、军事部署和部队建设等方面与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一新战略的提出对以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军事安全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将制度的手段作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统一起来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转型时期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制度创新有新的要求:即制度创新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其服务性的一面,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外部性问题是一个长久引人关注的问题,对此庇古和科斯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对比以这两种路径为理论渊源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异同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对于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完善政府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南宋历史中,"归正人"自始至终饰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与"归正人"身份密不可分,在他所结交的好友中也有许多和他相同际遇的"归正人",还有与他一同"归正"的同族兄弟,他们之间的交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也对辛弃疾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辛弃疾南归时期为分界线,在南归前后两段时期里,找寻辛弃疾与其他"归正人"之间的交往事迹,通过诗词往来对其作研究,探究他们之间交往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学生称"弟子",即认老师为"父兄"。《论语》中"先生"、"父兄"各二见,注家多将"先生"注为"父母"、"父兄"、"长者"而不作"老师"解;二见"父兄"一指孔子,一指子路,而两人均无父兄在世。笔者认为《论语》中"先生"、"父兄"均指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