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皮肤瘙痒在临床上较常见,这里所说的皮肤瘙痒症与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瘙痒不同。它们最大的区另Ⅱ,是后者皮肤匕有原发性的红斑、斑块等皮损,而瘙痒症的患者皮肤上往往看不到什么皮疹,突出的症状就是痒。  相似文献   

2.
与中国哲学中的“奇”相近的术语还包括“怪”“邪”“奸”“谲”“畸”等。儒家贬斥“奇”,强调由奇反正。老庄一方面批评非道之奇,另一方面又肯定合道之奇,如奇人、奇语。韩非抨击悖逆君臣之道侵犯主上权威的奸臣以及违反刑法的“奇”“邪”。墨子的“奇”“邪”主要包括统治者超越基本生活需要而徒增华饰的行为及违法乱纪的行为。另外,儒家对美学领域的“奇”并不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13,(24):38-38
皮肤瘙痒,警惕荨麻疹 到了秋冬季节,有的人觉得皮肤异常瘙痒,并伴随一些苍白色、粉红色或鲜红色的风团,严重的还会起水泡。  相似文献   

4.
皮肤瘙痒症(cutaneaus pruritus)是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皮肤病。临床上无原发性损害,仅是由于搔抓而出现的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血痂、脱屑、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一般有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之分。本病好发于老年及中年人,多见于冬季及夏季。  相似文献   

5.
在太平天国文献中,太平天国领导人反复申论正与邪的问题,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社会诸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宗教观念、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在宗教上,确立皇上帝独一真神权威,信奉、敬拜上帝是正,其他一切不符合上帝教教义的人、事、物皆为妖邪;在政治上,主张“奉天诛妖”、“斩邪留正”,把清政府统治者视为最大的妖邪;在社会理想上,号召人们“修好炼正”,并以严厉手段改造社会恶习,以实行社会的公平乃至天下太平.太平天国的正邪观,反映在宗教上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反映在政治上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其荒谬的因素;反映在社会理想上,有其良好的愿望,也有其不近情理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避邪趋吉是民间重要的风习,反映着一种对邪物的畏惧心理和试图镇服邪物的期望。邪物类别繁多,驱邪的方式也从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的信仰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宫淑敏 《老年教育》2014,(12):58-58
<正>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生于寒冷干燥的季节。用淘米水加食盐擦洗,可有效缓解症状。特别是第一次的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食盐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和食盐煮开后外擦皮肤,可以调整和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治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8.
遥遥妈妈的烦恼:遥遥出生时就有轻微的湿疹,现在快4周岁了,湿疹不但没有缓解,而且一到春天,发作的频率反而越来越高。经常晚上全身瘙痒,害得她整晚睡不好觉。小家伙因为瘙痒,不停地搔抓皮肤,经常抓得全身疤痕和溃烂,大人小孩都很痛苦。请问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11,(1):74-74
据中国军网2010年8月10日援引新华社柏林2010年8月9日电,德国科隆大学与其他4所德国高校合作,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在人造皮肤细胞上发现,在表皮剥落、皮肤瘙痒等症状中,角膜锁链蛋白基因都有一个纯合子突变。此突变会破坏整个角膜锁链蛋白,令患者全身皮肤细胞都缺少这种蛋白,致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各种致敏原及化学物质就更容易伤害皮肤,造成皮肤过敏发炎、表皮剥落或皮肤瘙痒等症状。鱼鳞病、牛皮癣等皮肤病均是表皮剥落症状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墨离军在瓜州附近,朱邪部首领沙陀金山是在长安二年(702年)西迁到处月故地,并担任金满洲都督。为了更好统领该地域的沙陀部落,改姓为"沙陀",自此,沙陀部与朱邪部开始合流,合流后的部族简称为"沙陀"。后在东迁归顺唐朝的过程中,为了与未西迁的原朱邪部落合流,再一次改姓"朱邪",但并未改变其"沙陀"的称号。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鲁迅的狭邪小说观还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2.
东晋中宗、显宗前后,是琅邪王氏政治最为强盛的时期。由于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具有长期的政治合作以及伦常婚姻方面的特殊关系,加之“八王之乱”后王导协同司马睿渡江并帮助其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故司马氏与琅邪王氏之间“契同友执”的私人情谊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得以进一步确立。但由于王敦之乱以及琅雅邪王氏之权遇超常,由此也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对琅邪王氏政治的猜忌与不满。鉴于此,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与琅邪王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便成为此时期琅邪王氏政治中一个难以回顾的问题,而上这种矛盾与斗争也是促成琅邪王氏政治自晋成帝以后逐渐趋向衰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罗素珍 《文教资料》2007,(7):172-174
“邪(耶)”在上古时期是一个具有南方特色的语气词,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本论文通过考察南、北朝经典文献《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以及北朝的汉译佛经中“邪(耶)”的用法,探讨“邪(耶)”在南北朝用法的异同,从而揭示出南北语言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考察了六朝时期兴起的高级士族琅邪王氏的兴盛经过,力求揭示出琅邪王氏的文化传统,借以说明士族文化的成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晋太康八年,奉皇帝旨意,崔琳最早修撰琅邪王氏谱。咸和九年,王导全面修订王氏谱。两晋时期尚有其他若干次修订,已不可考。贞观六年至万岁登封元年,唐代官修王氏谱。北宋徽宗朝琅邪王氏后裔王缙私撰王氏谱牒。明嘉靖丁酉年,王轼修《琅邪王氏宗谱》。明天启二年,韩昌箕修撰《王谢世家谱》。另外,明代尚有王应斗修《新安瑯琊王氏统宗世谱》、清代有王以镜修《开闽忠懿王氏族谱》。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晚清狭邪小说上承"人情小说"的叙事传统,下启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创作,由言情而入谴责,由溢美转向溢恶,在文学传统上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晚清时期科举制度、文人和青楼之间的关系变迁,是影响狭邪小说类型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青楼成为晚清文人情感投射的一个隐喻空间,喻示着其中传统文人权力的日渐丧失,狭邪故事教化效用的可信性也随之被颠覆.  相似文献   

18.
南朝王谢家族内部关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流高门,东晋是门阀大族与皇权共治的一朝,而南朝皇权有振兴之势,门阀大族无法与皇权共治,并且逐渐衰落。本文比较了南朝时期处在衰落过程中的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内部的孝悌关系,发现陈郡谢氏远较琅邪王氏团结、和谐,并对其促成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代狭邪小说上承古代“世情”、“人情”小说叙事传统,下启民初言情、社会小说创作,在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传递进之功。自鲁迅先生首倡狭邪小说研究以来,关于小说分期问题的争论不断:三阶段论以鲁迅先生的“三变”说为蓝本,强调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契合度,将狭邪小说分为溢美、近真、溢恶三个阶段;在文学研究多元展开的大背景下,两期说应运而生,在综合考量小说内容、艺术风格、作家身份、传播方式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近代狭邪小说实为前、后两期。分期上的歧见,表面看来是研究者学术视野与研究取径的不同,实则缘自于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究其根柢乃是对近代狭邪小说特质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当宝宝出现各种皮肤问题,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不仅会影响皮肤健康,还会影响全身健康,所以,当宝宝出现湿疹、尿布疹等皮肤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皮肤的完整性。当然了,最好的办法还是预防皮肤问题的发生。湿疹的表现婴幼儿期(0~2岁)刚开始为面颊部的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境界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