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风与书评     
常风(1910-2002),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外语系主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时曾师从吴宓、叶公超、陈寅恪等名家。他喜爱书评,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书评家。1949年以前他有两本书评专集:《弃馀集》和《窥天集》。199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逝水集》,书中除纳入了原《弃馀集》的内容外,新增加了《逝水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的书评主要是对美学书的评论。这正是书评史上的缺项。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美学。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他还著有《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美学批判论文集》等。他还翻译了克罗齐著《美学原理》、哈拉普著《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黑格尔著《美学》、莱辛著《拉奥孔》、维柯著《新科学》等外国名家的美学著作。可见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3.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4.
李长之(1910-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书评家。他从12岁起发表《森林的话》、《早晨的大雨》等作品后,一直笔耕不辍,一生中有二十几部专著、六百余篇作品问世。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书评专著有两种:《鲁迅批判》、《批评精神》,散见的书评有200多篇。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活跃,很有影响,很有个性,多产的书评家。  相似文献   

5.
王建辉1957年生,编审, 历史学博士,现任长 江出版集团董事长。1982年起从 事出版工作。曾获全国首届优秀 中青年编辑、百佳出版工作者称 号。他不仅是编辑了一批很有影 响的优秀图书的出色的编辑家, 而且,还是著有《新编辑观的追 求》、《名流随笔》、《文化的商 务》、《王建辉自选集》等著作 的学者。他对书评更是情有独 钟,出版了《书评散论》、《人在 书旅》、《思想的背影》(书评文 录)等。他是一位有实践、有理 论,名副其实的书评家。 王建辉对书评不仅钟情,而 且十分勤奋。他2001年2月14日 在《思想的背影》后记中说: “我想借这部小书替自己的书 评作一个总结,同时因为工作转 移需要开辟新的领域,且和曾经  相似文献   

6.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上的台湾书评,始于50年代。1954年9月台北文物供应社出版了最早的一部图书评论集,即司徒卫的《书评集》,共收入书评24篇,评论对象覆盖了整个50年代的台湾文坛。《书评集》揭开了台湾现代文献评论事业的帷幕。  相似文献   

8.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学者、文学家、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他在上世纪20年代就活跃于文坛,至80年代末仍耕耘不绝,成果丰硕。他在书评领域里,也有很大的成就。俞平伯评书的领域很宽广,长于对古典作品的评论,尤其是对小说、诗词、戏曲的评论最多。对现代作品也有不少评论。序跋、随笔、读后感是他书评的主要形式。他在《人间词话》序中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的催生使书评迎来了黄金时代。《大公报·文艺》(以下简称《文艺》)就是一个使书评在当时得到最大发展的理想园地。本文试图通过《文艺》与书评的密切关系来追寻一下书评在30年代短暂而迅速发展、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吴道弘(1929年生),著名编辑家,编审,中国韬奋奖获得者,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从上海诚明文学院文学系考入上海三联书店,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写书评,早期的书评文章,多已散失。80年代以后的书评,结集出版的有《书评例话》、《书旅集》等。他评书约六十种,专论图书的书评文章九十多篇,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书评业发展概貌●郑建明当代意义上的台湾书评,始于50年代。1954年9月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了最早的一部当代图书评论集,即司徒卫的《书评集》。《书评集》共收入书评24篇,揭开了台湾当代文献评论事业的帷幕。台湾当代图书评论事业可以根据其特...  相似文献   

12.
文鸣 《图书馆》1991,(2):74-76
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的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我们湘潭市图书馆始终把导读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我馆的导读工作主要是通过群众性书评活动来进行,十分重视群众性的书评活动。早在五、六十年代我馆就成立了读书小组,并举办了《把一切献给党》《海鸥》和《欧阳海之歌》的读书座谈会和报告会等多种活动。进入八十年代后,我馆逐步加强了导读工作。1982年3月,我馆举办了第一次《怎样写书评》讲座,至1989年底,共举办这类讲座8次,并且把讲台从图书馆的报告厅搬到了工厂和学校,从而培养了一大  相似文献   

13.
钱杏邨(1900—1977),笔名阿英,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评家。他不仅创作了很多的文艺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更重视书评,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他书评文章的盛产期。他一生写  相似文献   

14.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15.
记得陈原先生在80年代曾经以《书林漫步》的书名出版过他的两本书,作者在该书续集中说,这“是一个在浩瀚书林中漫步的求知者随手写下的札记汇编,或者是被称为“杂家”的编辑工作者的读书笔记和随感录。”现在我手边的一部《书林漫步》同名书,则是资深编辑严麟书先生的书评创作结集。这位很勤奋有成就  相似文献   

16.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大师中,对书评提倡最力、写作最勤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胡适撰文评论过的图书在130种以上。《胡适书评序跋集》使我们得以一览这位学问家兼书评家的书评文字的风采。那么,他的书评特点究竟何在呢?  相似文献   

18.
年初得悉戴文葆同志将所撰书评集纳成书即将出版,便厚颜向京中出版界友人函索。翘盼中收读以《新颖的课题》为名的书评集,真有“好书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之慨。将这本书评集题名为《新颖的课题》是十分贴切的,将这本书称为新颖的书同样是很恰当的。一位为人作了一辈子嫁衣的编辑出版一部自己撰写的书评集,眼下不是孤例,也属罕见,你能说不新颖么?但如仅作如是观却未免又失之肤浅。其新颖之处更在于这部写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书评集  相似文献   

19.
孙犁书评的个性马晓声孙犁先生的书评,无论是在内容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行文上,都是很有个性的。我想,这与其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有关。他所评之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作品;二是当代中年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评作品主要有《耕堂读书记》、《读作品记...  相似文献   

20.
还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召开文教群英会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新闻日报》有个编辑很有本事。1960年,《新闻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当时的市委领导就指定,合并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由原《新闻日报》的第一版编辑来编,并且捎话给这个编辑:叫他放心大胆地干。这个编辑就是陆炳麟。他从1960年以来,一直是《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组组长、夜班编辑部主任,1982年开始担任副总编辑。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连续做了30多年夜班,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