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变异语言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大量的语料,从构成语言诸要素的各个方面:语音、文字、语汇、语法等,分析探讨鲁迅小说的语言变异艺术,试图以此来揭示鲁迅小说语言的深层美感内涵。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语言艺术大师,模糊语言是其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使用模糊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子比比皆是。本文从象征模糊、通感模糊、谐音模糊、反义模糊、语义模糊、标点模糊六方面对鲁迅作品的模糊语言进行例解。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在作品中塑造出了许多典型人物。学习鲁迅作品中凸显人物个性的描写手法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熟悉的鲁迅作品,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人物描写的典型范例,培养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鲜明特征,表现人物个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以深刻的革命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而著称于世,作为文学因素的语言,也是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优秀代表之一,它从语言的各个方面,显示了现代汉语的优越性,成为我们学习语言的光辉范例。“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个语言艺术家。鲁迅是十分重视语言的提炼和加工的,鲁迅的创作实践证明,不断地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丰富语言的各种表达手段,是提高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从鲁迅的手稿(包括杂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语言大师,其作品的语言是典范的。但鲁迅的时代毕竟过去了六十多年,语言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用今天语言规范化的要求对鲁迅作品中的有关用语作一些规范。这对于当今学习鲁迅作品的中学生来说,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情。规范鲁迅作品中有关用语的使用情况,依笔者之见,该从如下三方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鲁迅不仅是一名文学家,还是一名翻译家。鲁迅的语言翻译研究不仅对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对鲁迅翻译语言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鲁迅翻译语言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和贡献,希望能对鲁迅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鲁迅作品最显著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他在《集外集〈穷人〉小引》一文里说:“……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任何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  相似文献   

9.
<正>研读、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而且可以深入体察鲁迅先生内在的深广情怀。关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总会感受到其标点符号的特殊性。尤其那些密集使用标点的句子,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用语的特殊性。郜元宝先生说:“鲁迅确实是一位终生和语言作战并在这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的现代中国独一无二的文体家。”[1]钻研阅读“创造”性使用标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会强烈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在强烈“聚变”,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赏读。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编者在编选时,对作品进行适当加工,这是编写语文教科书的惯例。当然,这也有例外。比如,对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编者是无权修改的。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为现代文学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白话语言。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鲁迅作品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选文倾向上有所改变及篇目上有所调整两个方面,但选编的数量并未减少。用今天的语言规范标准来看,鲁迅作品中确实也有某些不规范现象,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要求鲁迅写作时必须遵守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否则,将会犯以今律古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指明这一点,并且要讲清这是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不必在这些方面学习和模仿。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吕氏春秋》不仅初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述吸取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并有所创新,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历史演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59-60,72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已与现在有所区别。为了保持鲁迅作品的原貌,在再版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并没有按现在的语言习惯和规范进行改动,广大师生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起注意,学会鉴别,并藉此提高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似的”在文学作品中是个很常见的短语,虽然从1982年陆俭明先生《析“像……似的”》发表以来,人们对这一短语作了很多研究,但大多是对其语义进行分析,很少有人对其功能作全面的考察。全文考察了鲁迅三部小说集中所有的短语“……似的”,并从组合功能、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旨在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这一短语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8.
庐剧无论在语言、唱腔风格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民间艺人一方面通过庐剧诉说黎民百姓的悲苦命运,另一方面也将坚忍、豁达和乐观的性格元素融入了剧作和表演之中,于是庐剧就形成了以寒腔悲调为主,又带有某些幽默诙谐的成分和戏谑性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9.
傅安辉教授的<鲁迅研究>>是系统地阅读、了解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一本好书,因为它具有系统性,史料性和体悟性,能给你一个立体的鲁迅,并且语言优美而不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