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据自己1890年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东方主义”的“他者”形象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了“认知暴力”的挤压,“他国国籍”遭受文本的“意识形态侵害”。将《黑暗之心》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内.围绕“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彰显小说矛盾话语下的反抗意识的并立体现,以期缓解“非我族类”禁锢下的“东方”危机,真实展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地位,为“臣属”文化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晶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80-183
采用后殖民理论对2005版的电影《金刚》的叙事进行分析,将其中无意识的“东方主义”做一个梳理,在“文字中心”让位于“视觉中心”的时代潮流中,描绘“东方主义”如何采用新的形式、透过隐秘的视觉叙事符号进行散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自从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就展开了对东方的想象和建构。东方的形象,虽然在东方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形态各异,但总体看来,东方主义幻想中的东方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电影《蝴蝶君》为倒,结合东方主义历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分析被模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对应于东方主义者的矛盾心态——对东方征服的贪欲与曲解的憎恶,“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正是模式化东方形象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论述媒介帝国主义像东方主义一样,对东方(更广意义上指发展主义国家)实行着“媒介霸权”。本文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信息方针应与国际公认的方针接轨以建立一个公正、民主的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爱.摩.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和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中塑造的欧洲人都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心灵旅程。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认为这些欧洲人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东方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他们最终从东方失望而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籍女作家谭恩美的华裔身份和中国文化知识掩护了她书写的非真确性.她的小说《灶神之妻》有着浓重的东方主义元素,成功再现了“西方拯救东方”的范式.从反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灶神之妻》,可以看到谭恩美所书写的中国是西方读者想象中的中国;儒家文化被描写成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男人不是被“阉割”的性无能就是满腹淫欲的“厌女狂”;而西方男人和西方文化则成了拯救东方女人和东方文化冠冕堂皇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日本文学中形成了“东方主义”视角,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广袤的国土、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东方异国”的主体。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同时,中国作为日本的“东方”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但是,当大正年代的日本作家对“中国”现实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时便普遍停止了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叙事——既是出于对记忆深处的美好的中国古典的回护,也是出于对真实中国的失望。  相似文献   

9.
东方主义是一门学科,东方总是作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他者”形象出现。《金锁记》的英译本是张爱玲想打入英语主流世界的一个努力,表现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译本中出现了异化、增译和意义明晰化等特点。但是张爱玲并没有成功,因为美国读者对她所创造的“他者”不感兴趣,她所确立的旧中国保守的女性形象激不起他们的窥视欲望。  相似文献   

10.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存在许多偏颇 ,林语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夹缝中去宣传本土文化母题。林语堂的东西文化互补观 ,林语堂对东西文化的双向宣传 ,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使比较教育研究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本土化研究。针对此,文中提出要反思自身理论建构方式,包括警惕“唯东方主义”、“唯西方主义”和克服思维定势:要加强和国际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文化理解,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埃兹拉·庞德的诗歌理论—“表意法”,阐明它的形成及与汉字、东方诗歌的关系。文章论证“表意法”是庞德“意象主义”、“旋涡主义”的继续与发展,是科学的方法。研究英美现当代诗歌,不可不研究庞德的诗论—表意法。  相似文献   

15.
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蝴蝶君》对东方女性刻板化印象的解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主义"无意识地影响下,身为华裔作家的黄哲伦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对"东方主义"的暗合,或者说建构。东方主义所特有的字典编纂式和制度化的强化效果,使黄哲伦的个人思考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知识机制,因此他的剧作有东方主义的痕迹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建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一帆 《文教资料》2009,(32):96-98
极简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开始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极简主义设计不是简单或简陋的设计.而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技巧。以呈现出对象最接近本质的纯粹和精华。简约而不简单,背后包含着深层复杂的思考及精准的计算,以实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与素材、物质与精神的精确平衡。极简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东方哲学思想有共通之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MUJI)”就是一个融合东方哲学思想的当代极简主义的代表。本文从“无印良品”的设计案例出发.探讨当代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东方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思想帮助下。西方人将东方人在种族和性别上加以定型化,“蝴蝶夫人”成为东方女子的典型范本。作为美籍华人黄哲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舞台剧《蝴蝶君》与带有东方主义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解构西方人对东方女子滞定形象,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权利关系,成为以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之声,重塑了东方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当代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与"性别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初期由海外资金与海外市场驱动 ,以第五代为主的中国电影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创作了一批类型化的“艺术电影” ,其中所呈现的“以女性自居”的东方主义倾向深刻地体现了东西方性别化的权力关系。当海外资金退潮 ,中国电影并没有摆脱这种令人尴尬的表述。 90年代中期以来 ,又出现新的东方主义变体 ,进一步演绎着以性别为象征的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19.
名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被固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名音乐剧《西贡小姐》中。然而,美籍华人黄哲伦以舞台剧《蝴蝶君》对前二进行东西方化倒置和反拨,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对抗百年来西方幻想中的原型母题,以新颖的东方式阐释超越和改变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维定势,重塑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美国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霸权话语。同时,美国东方主义有其特有的种族主义维度。文章结合美国排华反华的历史和美国东方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反映来分析美国东方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