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引人瞩目。为人民日报提供可上头条的新闻,是记者的首选任务;为写头条寻找新闻事实,是记者的基本功。人民日报驻山西站记者安洋采写的《山西着力把原煤转化为洁净燃料》,作为《十五开篇》专栏的第一篇,刊于4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得到专家、读者的好评,再次印证了这个判断。 4月9日,在人民日报编前会上,通报了一位新闻学专家的评报意见,说8日的报纸把《十五开篇》专栏放在头条位置,“开栏的话”放在醒目位置,“是十分必要的安排”,“山西这条新闻,在今天是独家的。这种寓中央的总方针、总政策于独特…  相似文献   

2.
中学时候,我喜欢语文课,时常写点小文章,梦想能成为一名作家,可是,由于投出的稿件全都石沉大海,渐渐地失去了信心。去年四月,我刚从某集团军工兵团调到四川预师一团,主任见我戴着一副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就把我分到政治处宣传股,跟着股长搞新闻报道。说真的,我对搞写作已没信心。三个月过去了,我也曾试着写了几篇说不上新闻稿件的“稿件”,因为缺乏自信,最终还是把它们压在了自己抽屉里。七月底,师里来了一份传真电报,通知各团新闻报道骨干到师里参加培训。团首长把这个机会给了我。带着股长为我准备的几条新闻线索,我硬…  相似文献   

3.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4.
第一篇新闻稿的发表告诉我:初学写作,要在短上狠下功夫。那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天,领导把新闻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想,新闻有啥难写?连续二十天,我一下子采写了十多篇,却篇篇都没能变铅字。在我灰心之时,《河南计划生育报》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是写民兵宣传计划生育的。拿出样报一看,原来我写的千余字的稿子在报上变成一百八十九个字的简讯,经过仔细对照,揣摩,才发现只有登出来的一百八十九个字有新闻价值。我想新闻就是要短,只有短,才能使你用最精炼的语言。在短上下功夫@张英俊  相似文献   

5.
李贺 《新闻传播》2007,(8):17-18
现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独家”的含义跟过去也有所不同,任何一家媒体几乎没可能去“垄断”一条新闻,说这个事件只有我知道,我来做。更多的情形是,当一条新闻报出来,很多媒体一哄而上,这时如果要做独家,拼的就是稿件的深度和角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离家百年 钟回故里》对于我而言,就是在如何做好“独家”新闻上做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7.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8.
记者同自己报纸的通讯员枪新闻,不是好现象。某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个同志正在赶写一篇报道的时候,接待了一位记者。他在向记者介绍情况中,谈了自己正在写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和素材,并说此稿将尽快寄给这个记者所在的编辑部,希望能得到记者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这位记者当时没提出任何意见。可是,时隔数日,这个记者却在报上发了同一主题和素材的报道,通讯员那篇稿子被挤到废纸堆去了。事后,这个通讯员从那个县了解到,原来这个记者从新闻科出来后,直奔该县,把这条  相似文献   

9.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10.
从1975年至今的20年里,我已在全国5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新闻言论460多篇次,年均20篇以上;其中18篇在市以上获奖或被选编入书。这个用稿率并不算高,因为以新闻为主的我,创作言论只是一种“副业”。但许多青年同行却颇为羡慕,要我“介绍经验”。盛情难却,我就不揣浅陋,笔谈四条实践体会,谨供参考,并求教于言论里手。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14.
滚一身兵味     
1979年,我刚当记者就碰上了西南边疆的那场战事,临出发时,老记者夏国珞特别交待我要带上吃饭的碗筷。他说:“到了前线,不会有人把你当客人招待,带上碗筷,见有人开饭,你就凑上去盛饭吃,边吃边采访,你要客气,就只有饿肚皮。”等我赶到前线时,虽然战事已基本结束,但他教的这条经验还是派上了用场。倒不是部队官兵不热情,而是人家没办法“招待”你。每人就一副餐具,给你用了就肯定有一个人吃不成,而且部队战时开饭快如闪电,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有位炮兵营长是抗日战争末期入伍的,军龄比我  相似文献   

15.
某车材仓库政委赵恒正,对报道人员精心培养,热情关心,使仓库的报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两年被分部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前年初,赵恒正到这个仓库任职后,首先询问新闻报道情况,当听说仓库连续8年没被报刊电台用过一篇稿,报道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时,他当即建议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赵政委曾当过报道员和新闻干事,在培训班,他亲自为战士讲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与技巧,还带领战士报道员到连队班排了解情况,采写稿件。他还订购了《新闻与成才》等近回0种写作刊物,组织大家边写作边学习。不到半年,就培养了4名能够独立见稿…  相似文献   

16.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6日是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查看一下当天的最新消息。在印度新闻网站头条的位置上.一个陌生的英文单词跳进了我的眼里:TSUNAMI。拿起手边的字典查了一下才明白,这个发音听起来像一道日本菜名的词意思原来是“海啸”,但是我当时一点也没意识到,这个生僻的英文单词将在随后一周到几周之内成为全世界各类新闻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农场的一名工人。从1988年开始,我迷上新闻写作。当时,我边学习,边写稿,不久,我的第一篇稿子在《绿原报》上发表了,更激励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渴求得到新闻写作知识的指导。今年,我开始订阅《新疆新闻界》,它对我的帮助很大,从中提高了新闻理论修养,稿件刊用率也逐渐上升。截止11月,我已有25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先后采用。  相似文献   

19.
我是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干部,同对兼任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会副秘书长。近年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始试着撰写新闻论文,已先后写出3篇,承蒙贵刊厚爱,发表两篇。其中有一篇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放在“卷首论坛”的显著位置予以发表,使我这个与贵刊所有编辑素  相似文献   

20.
翻开自己的新闻作品剪贴本,我久久凝视着《教导营月夜射击成绩优秀》这篇《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新闻,情不自禁地回忆起37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1959年3月19日下午,我们驻守在辽宁省庄河县的某师政治部,突然收到军报编辑部拍来的电报:从总参军训部门了解到,部队开训后遇到夜间射击过不了关的矛盾,你们师军士教导营在这方面成绩不错,请尽快写条新闻用电报发来。政治部副主任薛瑞云和宣传科长研究后,叫我这个宣传干事马上前去采访。他再三嘱咐我:一定把夜间射击训练写深写透,完成好军报这篇约稿。我走进师军士教导营,看见全营干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