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民生新闻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可以理解为“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而从广义上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民生新闻它涵盖了被赋予民生精神与民生情怀的所有新闻。民生理应成为新闻媒体所恪守的社会责任、坚持的目标模式、追求的理想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增强民生新闻贴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深受老百姓欢迎。为此,各级电视媒体都把民生新闻当做新闻类栏目的一大卖点。但反思当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情况令人担忧:花边新闻充斥屏幕,新闻报道低俗化、脱离群众倾向日益严重,观众开始感到厌倦。民生新闻源于生活,而当前许多民生新闻弱化甚至缺失的正是与生活的主体——普通老百姓的关联。受众是很现实的,好看、好玩的新闻要看,但更要看有用的新闻。民生新闻当初凼为与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各地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时段:一个接一个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栏目登台亮相,在“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神话下,一些“传统新闻”栏目也纷纷改变定位,向“民生新闻”转变。一句话:“民生新闻”热得发烫,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时代标杆和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耿春光 《青年记者》2007,(10):48-48
近几年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广大传媒业的青睐,也引起了广大受众和传媒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为平面媒体,地市报的民生新闻实践有着更强的示范作用。如何发挥其主导地位,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本从地市报民生新闻的缺憾人手,探析其品质提升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在加大新闻改革力度的同时,增加了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报道量.相继开辟出以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为主体的新闻栏目,扩大了电视台的影响力,提高了收视率,增强了与受众的沟通。那么,城市台如何办好民生、社会类新闻呢?  相似文献   

6.
徐一化 《新闻窗》2007,(2):46-47
近年来,党报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应该说,党报对民生新闻的认识和操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党报民生新闻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本文将从党报民生新闻的缺憾入手,探讨党报民生新闻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7.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从平面媒体延伸到电视媒体,从小民生扩充到大民生,成为新闻传媒时下最惯用的新闻表达手段。与此同时,武汉地区的新闻媒体在传播民生新闻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大量民生新闻占据媒体重要位置,赢得了受众,赢得了市场,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视直播》是一挡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栏目,据央视索福瑞和AC尼尔森调查显示:《经视直播》开播一年来收视率由0.8猛冲到最高10个点,占有率也由开播前的4个点猛升到最高时的54个点,《经视直播》已经成为城市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湖北地区收视率最高的一档名牌新闻栏目。笔以为,形成《经视直播》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它的接近性、监督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9.
透过民生新闻在全国风风火火的表象,可以发现一些民生新闻丧失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正义感,几乎沦为市井巾好事者的闲言碎语。有的民生新闻栏目在选材上背离社会效益和新闻从业者应有的社会责任,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一些“民生新闻”为满足受众措奇心理,甚至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骛。这些潜在危机和问题,使得一些民生新闻类栏臼的路子越走越窄,有的已经背离了开设此类栏目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王青  张务纯 《新闻传播》2007,(11):64-65
时下全国不少地方台都在兴办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如何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宗福 《青年记者》2007,(12):64-64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在贴近性上为其他新闻样式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激烈,从综艺热到谈话热再到真人秀热,电视节目品种总给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的感觉。然而从去年开始,热点似乎又转到了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上。以关注当地百姓生活、采用灵活报道手段为特征的民生新闻不仅让推出这些栏目的频道赚了个盆满钵溢,也引发了学者对民生新闻的强烈兴趣。民生新闻越来越火,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争夺观众眼球的重要阵地。由于它的产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记者,笼络了一批铁杆观众,给新闻界吹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民生新闻打开了一扇和市民对话的窗口,增加了一座与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媒介更新换代,现代信息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新闻传播业开始融合新媒体技术,通过其强大传播力与广泛受众群体,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近些年,短视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电视民生新闻融合短视频,很大程度上塑造并优化了新闻传播力与影响力。基于此,针对短视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力优化途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宗福 《青年记者》2007,(12):64-64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在贴近性上为其他新闻样式作出了最好的表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熹熹 《视听界》2007,(3):82-83
方言新闻是对民生新闻的小众化拓展,并不完全等同于用方言播读民生新闻。从语言形式上看,方言新闻采用的是当地方言。从内容上看,方言新闻与民生新闻有着相似的着力点,着重采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地新闻。但方言新闻更强调内容的趣味性,甚至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情也成了方言新闻追逐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新闻为先,上世纪末的广播改革,虽然进行了专业化细分。但是,新闻仍是专业频率的主要构成。那么,广播电台生活频率的新闻节目如何定位呢?近年兴起的一个词“民生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一缕曙光:做小而精的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7.
张群 《新闻知识》2012,(10):30-32
民生新闻是我国民生及新闻的现实语境下的时代性产物,其媒介角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民生从基本同构转变为差异化巨大的民生现状是民生新闻产生的现实前提,媒体机构改革与媒介职能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过渡转变是其新闻语境。本文以现实语境为前提讨论民生新闻,分析民生新闻产生的语境及民生新闻的媒介角色。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传媒界尤其是电视传媒热捧的话题之一。它的平民视角,它的百姓情怀,以及以民众的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为新闻聚焦点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的确使新闻的外延有了极大拓展,这也正是“民生新闻”在各地收视蹿红、发行量飙升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车祸、醉酒滋事、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扫黄打非、工商查抄、凶杀火灾、跳楼秀、婚外情、同性恋等现场感强、时效性突出的应急新闻等,制作上刻意强化视觉刺激,突出其娱乐性、窥密性,把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了社会常态,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从方向上出现了根本的偏差、走进了旁门左道,也使“三贴近”原则大打折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轫于报纸、滥觞于近年来的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今正呈现“蓬勃”之势,《民生热线》、《今日一线》、《民生大参考》、《行风热线》、《民生关注》之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谓层出不穷!各媒体纷纷追求“民生新闻”、群众百姓谈沦关注“民生新闻”、领导赞赏鼓励“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以其一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清新之风、上升之势,迅速占住一些媒体的新闻视角,吸引民众眼球与耳膜,说其正成为一股“民生新闻热”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