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六章采访的性质一、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了解新闻采访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以及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关系,从而树立一种观念,要搞好写作,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要搞好采访,就要按照采访本身的规律办事。学完本章后,做过新闻工作的同志,可联系自己的采访实践,从采访与写作的关系角度,看看自己是否处理好了,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没有做过新闻工作的同志,可回顾一下自己日常工作中的调查研究究竟做得怎么样,还可以从“假如我是一个记者、通讯员”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2.
刘波 《新闻知识》2007,1(12):83-85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有着多重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对新闻界来说,隐性采访是一种专业采访手法;对受众而言,隐性采访是一种可以获取客观真实信息的途径和有价值新闻的通道;而在法律界人士心目中,关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定尚  相似文献   

3.
何瑶 《新闻传播》2010,(1):68-70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争议点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些持中立态度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什么褒贬不一,这是因为隐性采访中存在着几对矛盾,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矛盾解决不了,争议自然会存在。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探讨隐性采访这种形式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直接关注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文章将对近年来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进行总结归纳,从法律角度、新闻角度和道德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争议和压力中,在利弊的权衡中,隐性采访应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马宇丹 《新闻世界》2013,(4):274-275
隐性采访是一种敏感而鲜活的采访方式。尽管在国内外的新闻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隐性采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手段。与显性采访相比,隐性采访有其独特优势,同时也因其与生俱来的缺陷长期受到学界的质疑。本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隐性采访中存在的争议及其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6.
广播消息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广播消息精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广播消息角度必须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才能增强广播消息的针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报纸及互联网是现代人生活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获取新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进行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在采访者知晓热点事件或人物素材后对被采访者进行的提问、观察、通过摄影机或录音机进行记录的一系列行为。新闻采访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对新闻的真实性与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征,指出其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从采访技巧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项重大事件或者老百姓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或者就某一具有政策性、成就性的主题或典型,相关部门会组织媒体进行联合采访。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追逐独家、角度特立的新闻是衡量记者职业水准的一杆标尺。然而,随团采访有统一的食宿安排、一致的路线图、相同的采访对象、有限的采访时间和空间,这恰恰限制了记者追新逐异、避免同质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与驻地记者一道采访,或者带年轻人下基层采访,谈起新闻写作,他们常常会问,老詹,为什么大家同样写文章,有的人写得又生动又吸引人,有的人却写得枯燥干巴,一点没有看头呢?写作水平高低,究竟秘诀何在?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那年,和北京站站长徐文营到燕山石化采访,上车后我对小徐说,文营呀,假如这篇稿子由你来写,也让我同时写的话,咱们一上路,就开始在作选择了。作哪些选择呢?第一,对象的选择。这没什么区别,大家的目标,都是燕山石化。第二,角度的选择。到燕山石化,到底写什么呢,也许可以有五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C角度,如果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社会信息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与新闻采访者的采访技巧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现代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效的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新闻采访特征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概要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毛扬周 《新闻窗》2008,(3):62-63
新闻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必须是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也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必须是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也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采访角度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这就要求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也就是采访对象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那么,记者在选择采访角度时应如何掌握价值取向呢?  相似文献   

14.
"新闻地图"     
1.感知地图地图在新闻采访中十分重要。每次出行,总要带几本地图或与地理有关的书,历史地图集、旅游地图册、交通地图册、分省地图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日程的安排,采访的计划都离不开地图。地图与现实之间,有很多差异——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就是从地图与现实不符的角度,反映改革开放后城市道路市政建设的巨变,如新地名、新高度等等。但是“新闻地图”的涵义不仅仅是这些,也不是简单的一种技巧、一个角度、一次聚焦。感受、认识和理解地理或地图上的空白及变化,往往就像进入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几位记者(通讯员)同去采访一件事,稿子出来后,宣传效果却会大不一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善不善于选择报道角度.角度,有较差、一般、较好、最佳之分.它决定着新闻作品的成败,是常使通讯员困惑的问題之一.不少读者希望多登这方面的体会。故特开此栏,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17.
杨宗峰 《视听界》2010,(3):93-94
1.提前介入,选好角度 地方领导的常态时政活动无外乎三大类:会议、会见和调研。在接到采访任务后,记者要和相关部门联系,弄清领导活动的类型、议题、规模、参与人员等,以确定报道的内容、角度和采访对象。例如连云港市领导调研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采访角度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这就要求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采访中运用多向性思考方式已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多向性思考方式,即不固守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审视事物,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并且根据采访的需要,能够灵活变通。因此,在采访中运用多向性思考方式,具有很大的效益,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采访的初始阶段,实施多向思考有助于拓开思维空间,孕育、产生多种构想,并从中筛选、或组合出一种最佳的采访方案。在进行采访构思时,以预定的采访目标为中心,从正反、前后、左右、主次、因果、横向、纵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