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说,他是一支“笔杆子”。18年来,他的工作虽在不时地变化,但他执著勤奋地笔耕没有改变,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在于他执著笔耕的志向。1976年,他入伍来到部队后,尽管任务重,条件差,却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不丢报道这一行。入伍第一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写了反映连队生活的稿件100多篇,年底只见了一篇。第二年,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他白天参加施工,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写稿到深夜。这年,他写的稿件在《前卫报》见了7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后来调到连部当了文书。营领…  相似文献   

2.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6,(5):32-34
冯志远在大西北支教了47年。如今他老了,还病了,双眼已经失明,四肢瘫痪了,此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失去联系多年的妻儿见上一面。因为他多年在大西北支教.没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他上海的家早不再为他敞开家门。他做了47年的支教老师,没有评过一次职称,如今只能拿到一千块钱的退休金,孤零零地躺在长春市妹妹家的小床上。然而.如今老人已不再寂寞,因为他的事迹感动了宁夏,传遍了全国。他成千上万的学生给他寄去了医药费,千万市民给他送去了问候和关怀……[编按]  相似文献   

4.
他走了,我新闻界的挚友汪应祥,已经走了整整两年。在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他,也常常在梦里与他相会。我很少梦见亲人,竟然在梦里见他不下5次,每每都泪湿枕巾。我们之间10多年的感情和友谊,终生难忘。他一走,我就说要写写他,可一拖就是两年。这期间,每当我提起笔来,他那真诚的言谈、真诚的待人、真诚的笑容,就浮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常常是还未下笔,泪已潸然,以致难以握笔。我曾多次想过,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了,为什么不让我走,而让他走了?为什么老天爷就让这世上的好人早早夭折呢?……在他走了两年之际,我说…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就十分优秀。他来到日本留学,在名校里一路过关斩将,是尖端科学界前途无量的尖子生。在今年,他遇到些挫折,随之轻生了。他的亲人不同意写进报道里,因为,在他的家乡,没有人知道他是自杀。  相似文献   

6.
1989年,中国速记学会出的一本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他4篇论文,他成了这本集子入编篇数最多的作者。1990年9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速记学术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与会的500多名代表中,军队代表只有3名。1992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速记学会在四川重庆举办的“青年杯”全国速记大赛,并获得了第二名。年底,他被中国速记学会吸收为会员。1993年9月,他应邀参加了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成立大会,是与会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并受到了伍修权、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今年9月,他在北京参加了“纪…  相似文献   

7.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在军校结识了他,他长得普普通通.不显山,不露水,平头圆脸,单眼皮,小眼睛,标准个,一开口自带三分笑意……相处几年,对他的身世以及拼搏历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采访他时,竟跑了宿舍——办公室——训练场三个地点。他,就是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集团军新闻干事杨吉庆,他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只相信三句格言——  相似文献   

8.
席双旗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0):13-13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局里.谁也不敢惹他.领导见了他就头疼。这些,刘局长在来局里当局长之前别人就对他说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9.
他叫何美江,今年37岁。十多年来,他在档案这块田园里辛勤耕耘,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执着敬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  相似文献   

10.
他入伍第一天,被授予少校军衔。他入伍第一年,就立功受奖。他就是河南省社旗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田杰。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一年之内,利用业余时间,在省以上报刊发稿60多篇,其中在懈放军报》发稿6篇。他被河南省军区政治部评为1996年度优秀通讯员,南阳军分区为他记了三等功。田杰虽然入伍只有一年时间,但在人武战线上工作已有16个年头了O16年来,他在新闻报道工作上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在各类报刊电台发稿700余篇,四次立三等功。他是1982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社旗县一个乡镇武装部工作的。1983年他采写了女民兵张瑞杰自办家…  相似文献   

11.
(一 )  储安平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写过多篇小说、散文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早在 1936年,储安平就在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本小说《说谎者》。后来,他留英追随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拉斯基学习。整个抗战期间,他在湖南、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以他的资历,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徜徉书斋的学者。然而,笃信自由主义的他却找到了一条“参政而不干政”,为言论自由开辟讲坛的道路。为此,他甘愿舍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专心投入他所选定的事业。  他也许找到了他一生的道路,然而,这也是他一生悲…  相似文献   

12.
甘远志走了。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奉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他,是我们全国三十万新闻记者当中的一个。读着他的感人事迹,我感觉到他仍然活在我们的中间。甘远志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和编辑工作叶至善我的父亲叶圣陶生于1894年,1988年逝世。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他进商务印书馆正式当编辑,是1923年年初。在这之前一年,他和朋友们一同编...  相似文献   

14.
遍地枭雄     
韩燕来,也叫毛豆,一个上海北郊的男孩,在家中足老小,又是父母中年时生的,人称“奶末头”,家中人都娇宝他。他高中毕业后,断断续续地打过几份工。其间也与同学商量,合伙做生意,自己做老板。但这只是停留在商量阶段,刚出校门的人总是好高骛远。他多数时间是在家闲着。后来比他大八岁的姐姐替他在驾驶学校报了名,还为他付了学费。几个月后他考出驾照,开起了出租车。  相似文献   

15.
长期这样的考试,使他在憧憬权力的想象中,变得神经质。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知道自己没有考中,就回家。但是那些象征官位和权力的黑圆圈老是在他眼前晃悠,并一度超越了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班里推荐的名单中没有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品不仅在学校得了奖,还在市里获得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从1956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的生命绝笔,他度过了整整40年“爬格子”的生涯。他虽然匆匆走了,而许多新闻界朋友不会遗忘他的名字──耿顺喜。他才55岁呀!就在1个月之前,他还和大家互敬问候,谈笑自若,一口气能跑上4楼,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报纸上还在刊登他写的新闻稿件,怎么会……然而,病魔无情地掐灭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丝火焰,他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很多人向我们建议,写写老耿吧,他整整写了一辈子别人,其实,他的故事也一样生动。这也正是我们的心愿。1986年8月,一纸命令,耿顺喜从263医院政治处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有人替…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4,(8):32-33
霍安是朋友们中公认的倒霉蛋。在短短3天内,他的女朋友抛弃了他,投入他一个哥儿们的怀抱。祸不单行,老板把他的办公室换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半地下室里,而他心爱的猫从八楼公寓的窗口跳了下去,一命呜呼。尽管如此,这天早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非常喜爱打桥牌,尤其是在晚年,他把打桥牌当成向自己智力、体力挑战的手段。“棋圣”聂卫平多次陪邓小平打牌。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的笑容。一旦他打牌非常得意,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表情非常纯真可爱。另外,孙子、孙女们在他身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也会露出这种孩子般的笑容,他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据聂卫平回忆:邓小平的桥牌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他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行;我能打桥牌呢,说明我脑子还行。”自1984年开始,“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赛共办了10届,邓小平参加了9届。1988年底他在第6届比赛中…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人过二十不学艺”。然而,在河南省济源市,偏偏就有这么一位“不服老”的人。他叫李德化。他在花甲之年,勇敢地闯入新闻报道队伍,而且成了一名出类拔革的新闻兵。他早在1942年就参加了“社八联”民兵抗日自卫团,后来在教育战线奋斗了40年,1986年组织上安排他离职休养,可他不甘寂寞。一天,他在《经济日报》上看到一篇“靠海吃海”的文章,这引起了他对北街村民靠城做小买卖率先致富的事J[的联想,便产生了写“靠城哈城”的念头。第二天,他告别老伴,利用亲戚关系住进厂北街村,开始尝试当“记者”的滋味。为了掌握第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