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提到林则徐的名字,总是与“中国近代第一个爱国主义者”、“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这些定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林则徐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担任地方官员的时间是最长的,历史已经证明,林则徐还是清代一位富有治水经验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林则徐1811(嘉庆十六)年中进士,先在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后于1820年外放,任江南道(包括江苏、安徽两省)监察御史,从此直到1850(道光三十)年赴镇压太平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禁烟,对外实行“命令在华鸦片走私贩缴烟具结,以达到杜塞鸦片来源”的方针,遭到抗拒。义律把此矛盾运作上升为中英政府间的外交纠纷。林则徐认为鸦片走私属于个人行为,“与其国主无干”,希望在照会英女王、明宣禁烟新例时,通过换位思考、充分说理,争取英女王对中国禁烟方针的理解与配合。为了知己知彼、写好《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林则徐选择了国际法中“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例禁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战争的发动及其决定权”三个主题,组织、主持摘译,以供参考。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依据国际法倡导国际配合禁毒的探路者。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其事迹多被后人推崇。因“虎门销烟”的影响,世人眼中的林则徐是反对外来侵略、弘扬民族气概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了解和搜集西方国家情况的言行也成为其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重要原因。笔者选择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广州的一些言行,依托前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史料来重新审视林则徐,以遵循学史求实之要。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关於林则徐的评价问题,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林则徐忠实於满清政府,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似乎林则徐是应该否定的,另一种以为“林则徐坚决禁烟,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他具有民族精神”,认为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加以表扬。评论历史人物,我们必须掌握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根据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尺度,因而对历史人物提出过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察林则徐对现代化的探索,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化是“主动式”而不是“被动式”,是单线而非复线发展。恰恰是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极大地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正常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重民主义者。对于前者是人所共知的,对于后者专门论述则不多。笔者曾经指出:“林则徐作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重民思想”。本文谨就这个问题略抒管见,并借以纪念这位爱国重民主义者诞生二百周年。一、“民惟邦本”——林则徐政治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的思想境界足以垂范后世,应深入探讨,大力弘扬。“忘我爱国”是林则徐思想境界的鲜明特征,“无欲清廉”“诚勤求实”和放眼世界是林则徐难能可贵的优良品格作风,这是他禁烟抗英、造福于民等辉煌业绩的思想根源和动力。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思想解放的先驱。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备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他却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1851—1852年合刊的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会刊》上,包令发表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其中说林则徐“忠诚地、,汗不同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38年12月31日)诏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抵达广州,即开展了震撼中外的“广东禁烟”和“虎门销烟”运动,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关于林则徐在这次禁烟运动中收缴、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许许多多的先进的中国人带领人民为摆脱外国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投身到前仆后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中。林则徐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①林则徐伴随着资产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近代国防思想刍议汪志国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①他生活在西方洋枪、洋炮和中国刀矛剑戟出现巨大反差的时代里,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盲目自大的清朝君臣惊惶恐惧,继而慑服妥协。然而,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却积极抗英,并...  相似文献   

13.
被后世史家称为“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原是嘉道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的重要代表。经世派多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探究天下民生利弊的时务家,那么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与众有否不同?嘉道年间的個者往往“习于所见,皆以侈谈异域为戒”,那么林则徐何以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主张的启迪者?“通时务”与“知夷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结合并接受历史选择而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爱国思想?这些,正是本文需要侧重探索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14.
陈伟民 《教育评论》2022,(10):163-168
林则徐廉政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廉史不可为而可为”“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幸遇圣主知人之哲,又感荷明公爱士之诚”“纵许三年马生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林则徐廉政思想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示范性。受林则徐廉政思想启发,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需强化廉洁为民的爱国情怀、培养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构筑诚信责任的基石、树立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讲授中国近代史后,将近代学习外国的各种派别加以概括和总结,这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下面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成《四州志》、《华事夷言》等书,这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史地知识的最初书籍.他是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他所说的“长技”是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学习的目的是驾驭外国人,以维护  相似文献   

16.
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作文。林则徐八九岁时,老师遇上元宵佳节出题:“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立即应声答对:“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老师对他十分赞赏。又一次,老师领着学生游鼓山。老师以“山”、“海”二字要求学生作一七言联句。林则徐作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一联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所以林则徐自小有“神童”美名。“神童”林则徐@杨一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反对侵略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从他一生的为人行事,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好官。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庚子,鸦片战争之役,由于清廷的昏庸和对外屈膝投降,反侵略的两广总督林则徐被撤职;次年五月初十日,又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五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奉到遣戍的命令,第二天就从江苏镇海启程北上赴戍。据来新夏《林则徐年谱》第三五九页引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六云:“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可见林则徐西行,带有大量书籍和帛纸,随在不忘读书,也随在挥毫不停。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壬寅,七月初六日,林则徐从西安出发,在登程时,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浩荡襟怀”。七月二十九日,林则徐抵达兰州,在兰州小住八日,除了官场中的互相拜访、宴饮、游览名胜外,就是  相似文献   

19.
考察、探讨了林则徐在江苏任职期间的货币思想和实践,认为林则徐在江苏期间的货币思想有不少闪光点。洋钱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新事物,林则徐对洋钱的青睐和仿造,体现了他开眼看世界和“师夷”的兆头。由于朝廷的昏庸、保守,使传统货币改革难于起步。涉及货币的有关实践,体现林则徐办事之周密、认真,体现其实事求是的为官作风,也体现其体察民情、访求民意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2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见《左云山房诗抄》)一诗中的句子。今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我当总理之后,总是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