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唐时期是须弥山石窟开凿的鼎盛期,洞窟数量多,造型技巧新颖,造像精美。大佛造像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是原州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多座石窟,其中与西夏有关的主要是山嘴沟、须弥山、阿尔寨三座石窟群。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初步整理了这三座石窟的西夏遗存。笔者认为,山嘴沟石窟是西夏中心区最为重要的石窟遗存,最能代表西夏中心区的石窟艺术,既有与敦煌石窟一脉相承的艺术作品,也有同时期敦煌石窟所不见的十牧牛图等佛教题材;固原作为长期处于西夏和宋金争夺的地区,虽然保存了规模巨大的须弥山石窟群,但仅能找到西夏的游人题记,证明西夏人曾在这一地区活动,找不到西夏时期的作品;鄂托克旗作为西夏河南区辖地,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但阿尔寨石窟现存洞窟主要为蒙元时期的作品,也无法确认有西夏的遗迹。  相似文献   

3.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县西北55公里处,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岸,是六盘山向北延伸的余脉。这里峰峦叠嶂,松柏掩映,流水潺潺,须弥山石窟就开凿在五座并立的山峰的八个崖面上。学界认为开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连续营造,成为原州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唐宋时教赐“景云寺”,元明清各代都有过修葺,又曾敕封更名为“圆光寺”。清代被列为“固原八景”之一。须弥山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代开凿的大小洞  相似文献   

4.
须弥山石窟的唐代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精美绝伦,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说,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各代造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响堂山北齐塔形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形窟”(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它融佛教石窟、印度古塔(率堵婆)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于一体,别具匠心。是北朝石窟中新出现的一种造窟形式,对隋唐以后开凿的石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塔形窟”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56年。王去非先生在《参观三处石窟笔记》一文中,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及其艺术与中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的大规模营造和宋、元、明的修葺,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从须弥山石窟的形成历史、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可以看到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须弥山石窟是原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珍贵的文化遗存,须弥山石窟艺术是原州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须弥山石窟所保存的各类精美的造像、建筑和壁画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研究佛学、历史、宗教、美术、建筑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州古典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类型。而在须弥山石窟建筑化的雕刻中所表现出的建筑与空间构造形式,为我们今日研究原州古典建筑式样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间接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8.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它开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诸朝。它的开凿与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一是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畅通后中西化的融汇以及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地区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其二是北魏、西魏统治信佛与崇佛的政治环境;其三是北周政权的奠基人字泰对原州的着意经营;其四是唐代原州(固原)政治、军事、经济、化的繁荣和发展.为须弥山石窟的开凿与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务件。  相似文献   

9.
须弥山石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地域性特征的石窟艺术。须弥山石窟在不同分期的洞窟形制和造像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前后四次系统考察陕北石窟的基础上,以明代石窟碑刻题记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明代石窟的开凿过程、工匠类型、庙产经营和开窟背景。认为陕北明代石窟的构建所费工时长短不一,工匠种类多样,分工协作完成石窟的开凿、造像、彩绘等工作。寺院经济主要来自接受布施和经营庙产,具备一定规模。延安地区明窟主要体现宗教实践的延续,榆林地区的明窟则与军事防御城寨伴生中获得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须弥山石窟现存的碑刻题记主要是唐至清代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依据现存的碑刻题记和有关史料,考证、探析碑刻题记对须弥山一些洞窟的开凿年代、历史名称沿革、宋夏关系、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哀落及补史之阙等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的须弥山东麓,属六艋山支脉,距县城五十五公里,介于固原、海原、西吉三县之交的固原县境内一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须弥山诸峰的峭壁上。一、名弥沿革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据现存的碑石和《固原州志》得知,始称“石门”、“石门山”;“唐名为石门镇景云寺”;“宋崇宁三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敕赐为景云寺;金代仍  相似文献   

13.
须弥山石窟因其地处偏僻,以往文献记载极少,对其艺术价值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青年讲师宋永忠同志以其教育者的特有责任和敢为人先的学人勇气,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搜集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科研课题。《须弥山石窟艺术研究》一书,不但填补了此项内容的研究空白,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须弥山石窟,尤其对其艺术价值的认识起到了“开路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须弥山石窟是固原乃至宁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见证之一。石窟中除了佛教造像,在13个须弥山洞窟内现存有唐代以后的题刻题记55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刻题记16则,藏文刻记4则。这些题刻题记资料对研究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兴衰及其历史沿革和唐代以后固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较为完整的石窟寺院.在石窟中保存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礼拜窟,历来是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那些原来就没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非礼拜性质的洞窟,则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石窟中的各类不同性质的洞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本文透过石窟中不同使用功能洞窟的外在形态与其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来探寻佛教石窟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白佛堂石窟开凿时代确切,保存完整,体现了明代中晚期民间的雕造风格。白佛堂石窟,无论雕刻技法,还是所蕴涵的宗教内容,对石窟寺考古、宗教信仰和雕塑艺术的研究都是极好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敦煌隋代中心柱窟有4座,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须弥山式的中心柱,包括第302、303窟,中心塔柱形与须弥山造型有关,表现的主题是三世十方佛;第二类是中心柱正面不开龛的大型窟,包括第292、427窟,洞窟前部的三铺佛像表现的是三世佛主题。三佛造像在中国石窟中出现较早,北朝后期华北地区的石窟表现为较典型的三壁三龛窟,敦煌隋代洞窟受其影响,在中心柱窟中也表现出三世十方诸佛的主题。从造型及装饰风格因素来看,反映了敦煌隋代石窟在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印度和中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是须弥山石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阶段,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丰硕。学术专题研究涉及艺术史、佛教史、考古学、历史学、技术保护研究等不同领域。未来须弥山石窟的研究,应建立科学化的资料系统,加强多层面、立体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的禅塔山石窟开凿于北魏,与须弥山石窟存在一定的承袭关系,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洞窟的组合结构以及功用上受到了龟兹地区石窟的影响。该石窟的发现对研究佛教东传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吐峪沟西区中部高台西州回鹘时期石窟寺院的功能分区、连通建筑和公共活动空间等考古遗迹,探讨了此期石窟寺院的多院制形制布局、不同院落的仪式程序和各院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尝试将石窟寺院遗址视作一处聚落单元,从寺院空间与功能的视角对其整体运作机制进行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