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蛇传》在今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戏曲舞台上可以说到处开花,而以川剧、京剧最为称著。最近由于台湾摄制的《新白娘子传奇》电视连续剧的播放,这个故事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白蛇传》何以能广泛流传而不衰?何以能成为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优选剧目?我认为清代上海市松江(当时松江府华亭县)人黄图珌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3.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文人对白蛇传故事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在民间传说与冯梦龙、黄图珌等文人书写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方本《雷峰塔》中的白蛇形象具有完整、复杂、真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展示了人世的兴衰,但自身也难逃兴衰史的厄运。多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戏曲发展“危机”四伏。本文以戏曲兴衰发展轨迹为主线,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危机的策略,对戏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希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古代戏曲理论家对创作主体的辨识,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雅俗文化等级观念。在对创作主体性的探究过程中,他们有着从主体外在社会地位向戏曲内在创作规律的逐步深化过程。元代批评家以社会身份为标准,把伶人俳优从戏曲创作主体队伍中清除出去或隔离开来,以提高创作主体和戏曲文学地位。明清批评家更多地从戏曲内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明确的戏曲本体的认识自觉和尊体意识。他们对创作主体类型的探索历程,是古代曲论家对戏曲本体特征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展起来,而戏曲研究的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戏曲研究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戏曲信息源、戏曲信息工具、戏曲研究者信息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戏曲研究信息化的一些概念,如“信息”、“戏曲信息”、“信息化”、“戏曲研究信息化”、“信息工具”、“信息素养”、“前信息化时代”,同时指出戏曲研究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往往以为上海是一个新兴的大都市,戏剧文学的遗产不多,其实不然。现在上海市的幅员大致与明清两代的松江府相似,而松江府所属各县以及嘉定等地戏剧一直很繁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剧演员的传记《青楼集》就是松江人夏伯和写的。至于剧作家,如范文若、黄图珌、周稚廉等还都是作品较多、影响也较大的,他们的作品都已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而影印问世了。  相似文献   

8.
戏曲化妆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得到了发扬与传承.现代戏曲化妆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了独立存在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化妆具有其他化妆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戏曲化妆更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提出对戏曲化妆个性化和典型化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案头的话本小说到氍毹的歌舞传奇,白蛇故事总是占据着重要一隅。清代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吸收了黄图珌本与梨园旧抄本二者之长,不仅在剧作艺术手法上更为成熟,且对宗教意蕴的把握亦恰到好处。方本《雷峰塔》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一出悲剧,它双层的意蕴建构更应被看作是一出悲喜剧。方本在大量戏曲改编之作中尤显珍贵,它超越以田汉为代表的现当代同题材作品,优于自清代以来各版本的《白蛇传》,堪称这一戏剧题材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唱”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从远古时期开始,“唱”就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先秦时期,“乐”原有的自在发展状态开始受到意识形态的人为解构,逐渐失去了它原始存在的独立性,逐步社会化为一种思想附属物,而乐教思想对早期戏曲形式中“唱”的艺术轨迹在主观上进行了诱发和引导,通过“乐化”的形式来传达“礼教”的思想,从而使前戏曲时期中的“唱”具备了合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戏曲艺术普及理想的教育实践转化研究”研讨会,从师资建设、教学目标定位、课程建设及文化熏陶等方面,讨论了当前戏曲教育在教学实践诸环节中面临的问题,交流了应对问题的成功经验及后续的制度化措施等.研讨会的召开深化了对戏曲教育意义的认识,在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戏剧在表演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戏曲艺术具有“写意性”的内在特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包括“生活写意性”、“动作写意性”、“语言写意性”和“舞美写意性”.这些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  相似文献   

13.
现代戏曲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艺术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十足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观演现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戏曲文学研究的缺位,反映了主导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局限。把现代戏曲文学纳入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来,对认识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动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种类.目前,随着“相声动画”、“小品动画”等各类动画形式的热播,动画艺术的群众普及呈现出高涨的态势,戏曲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探讨戏曲艺术在中国动画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戏剧家方培成的《雷峰塔》传奇,是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悲剧。方本《雷峰塔》传奇,在继承志怪、话本、黄图珌《雷峰塔》传奇、陈嘉言父女黎园演出本“旧抄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美丽、聪明、善良、多情、坚贞不屈的白娘子悲剧形象,从而折射地突出了反封建邪恶势力的主题,歌颂了受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精神。白娘子的悲剧形象,在美学上也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朱权是明代初期一位颇具成就的戏曲作家与戏曲理论家,所著《太和正音谱》一书,是明初戏曲论著中的一部标志性著作.其戏曲理论的成就表现在“纳杂剧入乐府”、“借诗体以论曲”、“重视剧本创作”等多方面.这些成就对于助推明代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构建明代的戏曲理论体系等,都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朱权的另一部戏曲论著《琼林雅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但却并非“南曲韵书”之始.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一种文化复合体,承载民间原生文化形态,也有文化精英的政治和道德诉求,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为一身的艺术种类。戏曲研究涉及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传播和接受以及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对戏曲发展和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就是戏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称呼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那么,“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呢?唐玄宗又为何被奉为“梨园领袖”呢?  相似文献   

20.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