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负培养农业人才的重大使命。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农业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力量较弱,人文社科发展不够完善。因此,农业高校要努力探索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通过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推动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健全人文社科研究队伍等举措,来提升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重理轻文”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社会存在,已严重制约着高等院校整体建设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站在创建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高度,论述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面临的现状,提出了推动新世纪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理工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理工大学普遍开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和科研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天职。而高等院校在某个领域是否占有一席之地,科研是关键。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否能经受得起现代高等教育激烈挑战考验而不会在短时期内被淘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工大学科研工作的水平。本文根据在理工大学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从理工大学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和如何在理工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两大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理工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到来之际,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分是学科的划分,而非实践的划分.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求各门知识共同起作用.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忽视、轻视、远离甚至歧视、挤压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新世纪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改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面临的状况,积极促进其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任务。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一些问题,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对理工科大学有着特殊的意义,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定位,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是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优势,为此理工科大学可以通过相应的思路及措施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6.
德国2007年科学年的主题是“人文科学”。德国洪堡基金会秘书长乔治·许特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指出,德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能提供很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会,在海外也设有颇具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而且学者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7.
《河北自学考试》2011,(6):107-109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它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成为这些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排头兵”,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佟柔、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等学者曾在此执教。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许崇德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它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成为这些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排头兵,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佟柔、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等学者曾在此执教。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许崇德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曾晗  刘婷 《教育教学论坛》2020,(20):248-250
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对工科毕业生培养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工科建设的过程中,人文社科教育长期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在工科专业中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可以提高工科生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文以政治课程与通识课程为例,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工科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也令人担忧,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彰显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斜。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呼唤高等院校人文教育模式和战略的复兴;人文教育在建立和谐社会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是高校构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继续教育》2013,(11):F0002-F0002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它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是综合性大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定高校学科规划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大连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通过对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展现大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特色领域,探测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以及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学科特色建设、队伍建设、重点项目培植、以及跨学科合作与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陕西教育》2009,(5):9-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综合性大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定高校学科规划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15所副省级城市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通过对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展现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特色领域,探测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以及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美国学者布鲁姆以《走向封闭的美国心智》对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进行反思时,将"美国心智"作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词和盘托出,并把它贡献给世界各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凌斌:《走向开放的中国心智》,《读书》,2009年第1期)。如今,我们本着同样的精神与思路追问,三十年来,究竟是怎样的"中国心智",塑造了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17.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造诣颇深。作为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杨院士也十分关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任职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在理工科高校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时至今日,他还在继续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倾注心力。在2005年9月28-29日举办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杨院士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作了即席演讲。本文即根据杨院士在9月29日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科门类均具有文理结合、学科齐全的显著特点。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概念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题也应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一、理工科院校的办学观念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 ,存在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家的现象。 195 1年开始的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发展专门学院 ,初步形成了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在此以后三十余年里 ,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上 ,都更侧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科学建设 ,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存在。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尤其薄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一篇题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的文章中呼吁 :现在大学文科地位已岌岌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1998~2002年河南省各高校在人文社科各领域的发文、作者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了解河南省人文社科发展状况,为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