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志刚  胡税根  刘静 《科研管理》2011,32(1):105-110
    摘要:全面展开对特定层级、特定部门和特定项目绩效评估的研究和探索,是当前深化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活动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必经阶段和关键环节。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360度反馈评价、关键绩效指标等方法和工具,构建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辽宁省级部门为例,通过仅有产出的多目标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该体系适用于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同时运用数量性方法对我国当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存在的指标体系设定、评估主体作用和影响结果因素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提出了设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发挥外部评估作用和增强评估结果客观公正性三个方面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知识整合活动对信息系统吸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国鹏  陈禹 《科学学研究》2009,27(5):750-758
 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与其业务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那么,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内化与吸收程度就是信息系统成功、乃至提高企业竞争绩效的关键环节。本文借助企业知识理论来分析组织层面复杂信息系统吸收的驱动因素,探索并归纳涉及到组织内外部的三类跨层次、跨职能的知识整合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组织制度环境,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吸收过程模型及相关研究假设。结合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作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理论模型,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切实的实践指导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孟凡生  宋鹏 《科研管理》2022,43(4):37-45
   为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基于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制造合作网络,研究了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理。提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路径关系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行为特性及演化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智造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间开放感知以及智造联盟的形成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完善;合作网络动态性增强、生态系统复杂性提高、智造化标准逐渐形成等形式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显著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在未来智能化转型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韩璐  谢俊奇 《资源科学》2011,33(1):153-157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效益作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有效度量标准,其分析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水平可以通过改进计算模型的方法来实现。本文探讨将小波神经网络这一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中进行研究。以兰州市为研究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并与熵值法、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的效率性与精确性更高,效果更好,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这为土地利用效益的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同时,也为兰州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线信誉管理系统中信用度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务的经营模式,交易双方难以通过面对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初始信任,建立在线信誉管理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简单累加信用度计算模型和均值信用度计算模型是以信任模型为核心的在线信誉管理系统中两种主要的信用度计算模型。但这两种模型都忽略了影响信用度计算三个主要因素:交易商品的价值、评分人的信用度、交易的时间价值。为了得到有效实用的信用度计算模型,考虑交易商品价值权重、评分人信用度权重、交易的时间权重建立了加权累加信用度计算模型。选取淘宝网中两个卖家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加权累加信用度计算模型较传统的简单累加信用度计算模型更能体现卖方的信用情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丽娟  柳长顺 《资源科学》2008,30(11):1741-1746
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是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解决农业水费问题的关键政策。根据农业水价改革相关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水价模式,分析不同水价模式补贴的适用性,提出补贴农业水费的关键环节与计算方法,在对全国大中型灌区普查的基础上,估算大中型灌区与全国所有灌区农业水费补贴需求,与全国财政供应情况对比,提出推荐补贴方案。研究认为,应按照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节约用水,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保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总体要求,建立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机制。水费补贴的基础条件是推行两部制水价,切入点是补贴政策性亏损与基本水费。据测算,全国所有灌区农业水费补贴需求为(52.49~245.52)×108元,其中主产区大中型灌区补贴需求为(13.19~58.24)×108元。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对农民直接补贴增量每年都在523×108元以上,能满足水费补贴需求。考虑到提高水价难度很大,建议暂先维持现状水价标准,财政对水管单位政策性亏损与用水户灌溉定额内的基本水费进行补贴,用水户负担计量水费;建议分步实施补贴,优先安排主产区大中型灌区农业水费补贴。  相似文献   

7.
基于CGE模型的水资源政策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水资源要素水价、削减生产用水补贴和促进用水技术进步是实现有效节水的对策。基于水资源同时以水要素和水商品形式存在的特点和我国水资源报酬征收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包含水生产与供应业、水资源要素报酬、生产用水补贴的水资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建立了提高水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生产用水补贴和技术进步3种情景;以江西省为例,编制SAM表并利用CGE模型模拟各情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对同一节水目标下3种情景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水资源要素价格、削减生产用水补贴和技术进步都能促进用水效率提高,减少总用水需求量;但无论从总产出、GDP、就业、物价水平还是居民及企业收入等指标看,前两种情景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且削减生产用水补贴的负面影响更大,技术进步则在达到节水目标的同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3种情景变化对农业的产出和用水量影响显著,说明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进行政策选择时应该慎重考虑各种政策的影响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将农业作为重点节水行业,并长期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水资源要素水价、削减生产用水补贴和促进用水技术进步是实现有效节水的对策。基于水资源同时以水要素和水商品形式存在的特点和我国水资源报酬征收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包含水生产与供应业、水资源要素报酬、生产用水补贴的水资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建立了提高水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生产用水补贴和技术进步3种情景;以江西省为例,编制SAM表并利用CGE模型模拟各情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对同一节水目标下3种情景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水资源要素价格、削减生产用水补贴和技术进步都能促进用水效率提高,减少总用水需求量;但无论从总产出、GDP、就业、物价水平还是居民及企业收入等指标看,前两种情景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且削减生产用水补贴的负面影响更大,技术进步则在达到节水目标的同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3种情景变化对农业的产出和用水量影响显著,说明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进行政策选择时应该慎重考虑各种政策的影响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将农业作为重点节水行业,并长期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政府补贴效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引入产品回收、节能减排、市场竞争等因素,建立了消费补贴与技术补贴模型,研究供应链最优定价策略与最优补贴水平,分析了成本、单位减排率、回收价格等因素对最优批发价、最优零售价和最优补贴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消费补贴与技术补贴水平有利于降低制造商生产和研发成本,扩大国内外市场规模,提高新能源汽车回收价格;当制造商生产成本大于某门槛值时,政府可以控制技术补贴水平来提高新能源汽车单位减排率。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是以山南贡嘎县朗杰雪乡为试验基地,按商品有机肥与复混肥不同配比形成不同水平的处理,在同一时间和气候条件下,对青稞作物成长及长势进行了全过程监测得出:肥料处理3的籽粒产量最高,折亩产量可达203.82kg,且施用300kg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后,对其产量的影响不大,且施用有机肥对青稞出苗没有影响,没出现烧苗现象;肥料处理5对土壤有机质提高幅度达4.9%,为最大,同时土壤容重和pH值也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变大而变小,有效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和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中所有车辆生产企业1999至2013年的数据,采用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标准联盟网络结构洞位置和多样性构成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和跟随能力。结果表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洞对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均有正向影响;网络多样性负向影响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但正向影响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网络多样性正向调节结构洞对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的正向影响,但却负向调节结构洞对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是对标准化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也为企业构筑适配的标准联盟网络以实施技术标准化主导战略和跟随战略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金艳  曾德明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77-1285
基于资源基础和制度理论,利用汽车产业1998-2013年参与正式标准合作的整车生产企业数据,实证探讨企业如何设计和管理标准联盟组合规模和多样性配置来培育技术标准化能力,并以权变视角揭示企业所处区域制度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和网络制度环境(网络密度)如何影响标准联盟组合配置与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标准联盟组合规模和多样性均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正相关,但组合规模的正向作用强于组合多样性,且二者组合效应与技术标准化能力负相关;区域政府与市场关系在组合多样性与技术标准化能力关系中发挥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但在组合规模与技术标准化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标准联盟网络密度越高,组合规模与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正向关联越强,组合多样性与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正向关联越弱。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与国家标准馆,以汽车产业1985年-2010年协作研发网络中所有3800家企业申请的专利及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协作研发网络关系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研究发现,企业在网络中的关系强度与关系广度均能正向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关系广度比关系强度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更直接;技术多元化中介于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企业的弱相关多元化中介于关系广度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而关系强度则通过强相关多元化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研究还发现,企业进行强相关多元化有利于其在技术标准制定中获得主导者优势,而进行弱相关多元化则更利于其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跟随者,获取更多领域标准制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整合知识基础观和创新管理相关理论,利用中国142家A股上市的高技术产业公司在2010-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负二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了企业知识耦合对其突破式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技术多样性对知识耦合与突破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原有技术领域间的知识耦合负向影响企业的突破式创新,而新技术领域与原有技术领域之间的知识耦合正向影响企业的突破式创新;技术多样性正向调节原有技术领域间的知识耦合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而负向调节新旧技术领域间的知识耦合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耦合视角下知识基础动态变化对突破式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本文丰富了知识与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知识耦合方式来展开突破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金艳  曾德明  王媛 《科研管理》2021,42(11):164-170
利用1999至2013年拥有标准联盟参与经历的170家车辆生产企业的数据,研究标准联盟组合多样性对企业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主导能力、跟随能力)的影响,及关系强度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标准联盟组合多样性与企业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呈正U型关系,与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呈倒U型关系。在标准联盟组合资源向技术标准化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联盟关系强度发挥了显著调节作用:随着关系强度提升,联盟组合多样性与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的正U型关系曲线、与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的倒U型关系曲线将变得更为陡峭。  相似文献   

16.
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内部商业和政治网络获取信息类和资产类资源进行技术创业。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探究集群内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业的影响机理: 集群内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业是否存在影响,如何产生影响,以及恶性竞争的调节作用。基于浙江省6个集群的实证研究显示:第一,集群内商业和政治网络均对企业技术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前者比后者的影响更大。其中:商业网络仅有助于信息类资源的获取,政治网络仅有助于资产类资源获取;第二,信息类资源获取在商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业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资产类资源获取在政治网络对企业技术创业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第三,恶性竞争在商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业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而在政治网络对企业技术创业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标准化战略如何与企业外部技术标准联盟网络以及内部技术能力相匹配,关系到企业能否推动主导设计形成。本文基于组态视角,利用2017年至2019年101家参与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制定企业的标准与专利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标准化战略与技术标准联盟网络、技术能力的匹配效应对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设计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三类赢得主导设计的驱动模式:多点联结主导型、强强联合助推型、网络寡头驱动型。本研究发现对于认识和阐释主导设计驱动路径的因果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也为企业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标准化战略赢得主导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成为大势所趋。合作创新网络中的多元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外部资源,但关于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仍然缺乏,且现有研究往往忽略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不同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可能产生的差异性影响。文章融合社会网络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依据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合作创新网络,采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法,从个体网络视角分析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权变因素与内在机制,检验了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知识基础深度正向调节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而企业知识基础宽度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企业知识基础深度对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通过吸收能力的中介实现。研究结论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丹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3,34(6):34-41
现有研究认为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结构洞扩大了企业可接触的信息的多样性,因此,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结构洞增加了企业暴露于机会主义行为中的危险,因此,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际上,如果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那么这两种作用可能相互并不矛盾。本研究分析了网络结构洞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结构洞有利于企业探索式技术创新活动,并且信任正向调节这两者间的关系,但是,网络结构洞对企业利用式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Policy》2023,52(4):104724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nnovation in fostering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 existing studies primarily emphasiz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overlook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builds on the dyadic capability-based view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investigate how buyer's and supplier'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jointly affect supply chain process innovation in China. We differentiate between two distinct dimension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ength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symmetry, and propose tha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ength negatively influences supply chain process innovation wherea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symmetry promotes such innovation. We also examine how formal (i.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informal (i.e., guanxi importance) institutional factors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ength and asymmetry on supply chain process innovation.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on 157 buyer–supplier dyads in China offer strong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which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literature and manageri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