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的哲学价值定义基本上都是按照"主体--客体"模式建构起来的,有关价值定义的争论大体上是围绕着主体或客体问题展开的.但是,价值定义分歧的根源并不在于"主体--客体"模式本身,而在于人们在这一模式下采取的具体思维方式.价值既不能存在于单独的主体或客体之中,又离不开主客体,具体地说,价值存在于实践关系形成的主客体的一致性之中.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价值的本质就是实践性,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属性非对象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需要,是指人们缺乏某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客体满足个体需要,产生正情绪;不满足个体需要,则产生负情绪。同时,对客体需要的迫切性,会影响情绪发生的强度:越迫切,其满足与否所产生的情绪越强烈;反之,则越微弱。由此可以推知,只有当讲课内容、讲课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才会引起学生快乐的情绪,激起学生强劲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5.
冯国琛 《考试周刊》2014,(12):179-180
<正>一、情绪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积极、高昂的情绪被认为是健康人的重要标志。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及满足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和内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情绪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有意无意地把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和引起感情共鸣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重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8.
需要,是指人们缺乏某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客体满足个体需要,产生正情绪;不满足个体需要,则产生负情绪。同时,对客体需要的迫切性,会影响情绪发生的强度:越迫切,其满足与否所产生的情绪越强烈;反之,则越微弱。由此可以推知,只有当讲课内容、讲课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才会引起学生快乐的情绪,激起学生强劲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发展的,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以下笔者针对学生的求知与求趣两种需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班级管理是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调控引导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 ,在个人成才和服务祖国中发挥最大效能。通常采用的基本方法是用校纪班规来约束控制 ,用苦口婆心的前途预测来诱导 ,但效率极差。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情绪的好坏对社会活动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班级管理应着力培养健全情绪 ,使每个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情绪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映 ,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和内容。受每个人需要多样性的制约 ,人…  相似文献   

10.
<正>教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而主体间性要求把师生的"主体一客体"关系转为"主体一主体"关系,突出师生的平等性、共生性和交互性。笔者以"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课为例,探讨课堂情境、知识生成、学生展示在主体间性下的实践及反思。  相似文献   

11.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要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本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运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价值范畴属于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艺术的价值就是指艺术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艺术对主体的特殊意义。我们以前习惯划分的三大块:认识意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就是指艺术能满足主体的认识需要、教育需要、审美需要而作出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认为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是浮于浅层面的“三大块”,而是潜沉于最深处的对于人性的表现,就是说,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人性。真善美的内容必映现着某种人性,否则,这样的艺术就是华而不实、外强…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什么     
价值,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表征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作用。价值不是具体的实物,也不是事物的属性,并非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事件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结合,需要和满足交织,才有价值。下面将从价值事实出发,探讨价值的本质、源泉及价值的计量。  相似文献   

14.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15.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客体属性或功能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而实际效应就是看客体的属性是否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显而易见,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价值得以产生的重要根源。目前两种有代表性的新闻价值本质观都有其缺陷,新闻价值的本质是新闻需要与满足新闻需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化学课程知识的主要价值及其教学意义早在2002年,毕华林和亓英丽依据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将化学课程知识的价值界定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等3个方面。[1]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主要是看它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所以,探寻知识的价值,应该考虑知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主体与客体间是一个价值需求的发现过程,主体的价值意识在于觉醒,客体的价值在于有用、可用和实用,主客体间价值的实现在于物有所值、物当所值。因此,刑事诉讼的价值同样也应体现为有用、可用和实用的价值观,体现出满足人类主体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文章试图从"物"的本体价值入手,探讨刑事诉讼的本源价值,寻找刑事诉讼中永恒不变的"真"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20.
在特定的体操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和联系,主要是通过情感活动为中间媒介而实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切身体验和反映,这种体验和反映则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绪总是不同程度地表现着某种情感,在体操教学中,情感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并随着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如下主要效应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